<

公益路上的“螺丝钉”


陈发琳的童年是不幸的,从小父母就离开了他,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艰苦困难的环境让他成为了“问题少年”--性格倔强暴躁、抱怨社会不公、缺乏同情心理。

  陈发琳的人生是幸运的,17岁入伍,刚到部队第二年就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而且军事技能超群出众。也是在部队的关心和培养下,陈发琳的人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部队领导带着他和战友们去农村慰问孤儿,看到村里的孤儿身世更加可怜,触发了他要尽己之力帮助别人的信念。

  开弓没有回头箭。走上公益之路的陈发琳一发不可收拾,从开始的时候一个人做,到后来一起做生意的朋友也纷纷加入,再到今天已有700余人的公益团队。陈发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心只为公益、从不图已私利的承诺,竭尽自己所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事业里来。

  陈发琳是公益路上的一颗“螺丝钉”。用他自己的话说,对于义工工作,想停都停不下来。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以外,陈发琳其余的时间全都用在义工工作上。一个人结对帮扶8个失独家庭,分别在这些家庭里扮演着儿子、干儿子和亲兄弟等角色;一个除夕吃了三次年夜饭,每一家都用吃得很认真很用心,努力给予失独家庭最温暖的爱。

  作为一名义工,陈发琳不仅从物资上精神上为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提供支持和帮助,他还积极引导受助人员学会学会感恩,学会反哺。随着党和政府的利好政策陆续出台,陈发琳和他的爱心团队更多地充当起了受困家庭、人员和政府的桥梁,他告诉获得帮助的人:“是国家的政策好。如果要感谢,就加入到爱心队伍里来,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陈发琳说,只要有人在,公益就不会止步;只有公益不止步,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好。这就是陈发琳做公益的“螺丝钉”精神:坚持奉献、合作敬业、锲而不舍……我点32个赞!(任启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