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安顺市,陈发琳的名字与武术、公益、道德模范紧密相连。他不仅以武术精神凝聚人心,更以德性滋养社会,在多重压力与误解中,始终如一地践行社会服务初心,成为逆境中坚守担当的典范。
2025年3月1日,带着这份好奇,我们来到位于安顺市中心的商储大楼3楼义门功夫馆,见到了带领学员练武功的传奇人物陈发琳;事前我们通过网络了解到他是安顺市跆拳道协会创始人、市武术协会主席、贵州省武术协会理事与特邀副主席、曾任贵州省跆拳道协会办公室主任兼竞赛委员会主任。交谈中,体会到从军营走出来的他,用三十三年时间将武术从“技击之术”升华为“德行之道”,原本可以衣食无忧,却裹进名利与争议的夹缝,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以一身傲骨扛起社会责任的千钧重担。
武术为根:以武铸魂的使命传承
陈发琳自幼体弱多病,作为家中独子爱上习武,当兵是擒敌技术能手,退伍后,他将跆拳道和武术散打运动引入安顺,填补了当地空白。武术就成为他毕生的事业。他持有中国武术和跆拳道段位,截至2017年,他独立培养了546名省级及国家级跆拳道、散打冠军,并参与指导过特警和武警搏击训练工作。
他说“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之术,更是塑造人格、传承文化的载体。”陈发琳通过创办武馆、义务培训、组织赛事,将武术精神融入社区教育。他的黔中武馆、义门功夫等机构,成为青少年身心成长的重要阵地。然而,习武人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2014他申请成立市武术协会。2016年协会成立初期,因李昌丽等人伪造材料篡改法人代表,导致武协长期陷入管理混乱,甚至出现“三位主席并存”的荒诞局面。即便如此,陈发琳仍坚持通过合法的途径重回武协的管理层,并于2023年完成公章更换与换届选举,2024年5月得到行政许可,推动武协重回正轨。
逆风而行:破除偏见,重构行业规则
2006年至2017年,陈发琳担任贵州省跆拳道协会办公室主任兼竞赛部主任期间,正值国内跆拳道行业乱象丛生之际。一些培训机构为牟利夸大宣传,部分赛事存在黑幕操作,甚至出现暴力伤人事件。面对这些问题,他按领导要求“刮骨疗毒”推动改革,建立行业标准,淘汰不合格教练,公开处罚违规机构。他在省跆协11年,达到贵州省的跆拳道赛事只能由省协会官方统一主举办的目的。
挑战潜规则:曝光安顺市运动会跆拳道项目中无证裁判和有意偏袒行为;规范市级赛事,为此,他不怕得罪市体育局的杨若敏局长;2011年逼迫未经许可的市级赛事改名为紫云邀请赛。安顺经开区一武馆馆长对一名11岁的女学员有非份之想,女学生家长将此事举报到他这里后,他首先电话要求该馆长立即给学生道歉,退还学费,取得学生家长的谅解;并到该武馆当面警告该馆长。
“很多人说我是‘自找麻烦’,说我多管闲事,但我必须对得起那些信任武术的孩子。”陈发琳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书“宁守正道不染尘”,这是他对行业乱象的回应,也是对自己初心的坚守。
公益为媒:以德润心的社会担当
1992年4月陈发琳作为新兵下连后,5月部队组织学雷锋活动,当时的场景触动了事实孤儿出身的他,让陈发琳从此踏上公益之旅。此后,33年来他和战友们一起帮扶弱势群体,不定期走进宋旗镇敬老院和市孤残院献爱心。2015年他将团队更名为“安顺市爱心义工社”,至2019年5月成员超3.3万人,10年来他和团队累计帮扶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城市边缘户等各种群体超过30万人次。其中2016年春节他发起的“暖冬行动”就为2万余名特困家庭送去了温暖,2017年发起的“快乐宝贝·快乐家”惠及14所学校7000多名乡村儿童,疫情三年,他将自己种植的15吨珍贵药草全部送给有需要的人,持续40天,他和团队将7吨高端鲜牛奶送给两城区一线“守门人”。为出行不便送医送药,直到疫情解除。
布满荆棘公益之路,陈发琳的爱心之路被压下暂停健
2018年底,陈发琳荣获贵州省道德模范,安顺市爱心义工社荣登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同时被评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2019年3月,当陈发琳还在高唱“安顺人好”之时,他的邻居将一段录音和录像送到省市区三级文明办,要求撤销他的道德模范称号;随后他就被禁止与政府共同开展志愿活动、禁止媒体正面报道,甚至被限制使用“安顺”名义开展志愿服务。更甚者,其创办的爱心驿站、禁毒爱心银行等公益设施被强行拆除。2020年7月新太服务中心随即指派属地居委会主任到他居住小区担任业委会主任,接下来物管就时不时的开始限制他的车辆出行自由,业委会成员乘机损坏他的车辆等事情发生;随后,团队分裂、收入锐减,一度面临“倾家荡产”和有失去人身自由的困境。最难的时候,行业封禁、朋友屏蔽、体制内私下禁止学生到他武馆学习,有人发恐吓信,举报他非法办学、偷税漏税……真是寸步难行。
善良若被权力遮蔽,便以法律为剑
六年来,无论别人如何评价,他保持沉默;暗地里通过法律程序恢复名誉,法律虽然在程序上为他洗刷了清白,但执行阻力重重。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呼吁社会关注公益生态,坦言:“五年间失去朋友、名誉和财富,但家庭尚存,善良仍在。”
公益之火:在质疑声中温暖人间
感同身受,陈发琳发起志愿服务的初衷是为孤残儿童和孤寡老人提供帮助。然而,他的善举却因“过度介入社会事务”遭到质疑。“一个武术教头搞公益,别是另有所图吧?”有人甚至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称其借慈善之名敛财,垄断志愿服务,逼迫爱心商家出钱做公益……等。面对非议,陈发琳选择用行动反击。他通过资源置换的方式为200余名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培训,家长用“道德积分”,兑换孩子的学习资源这一创新模式,不仅让爱心义工社存活,武馆也因此得到延续,六年的大考,让陈发琳又回到志愿初心。
守护失独家庭:他不定期走访失独老人,为他们送关爱。今年冬天,一位失独老人突发疾病,陈发琳连夜驱车送医,坚持探望,直到老人康复,有人问他与老人的关系,他说:他是我干爹,他孩子在外地。
化解社会矛盾:他开设“陈发琳调解工作室”,运用武术中的“以柔克刚”智慧化解邻里纠纷。今年2月,经验和预判力,他及时挽救了一位24岁宝妈的生命,为质疑他的社区服务中心在两会期间化解了一场舆论。某企业内部因利益发生爆发冲突,他连续6个月驻守现场,通过“心灵诊疗”引导高管、债主、投资人和顾客民理性对话,最终促成和解。
“武术讲究‘止戈为武’,公益亦是如此。”陈发琳说:好话一句三冬暖,伸手还不打笑脸人嘛。陈发琳采用背靠背和角色对换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不需要合约,更不要签字,一切都在诚信中延续,经他调解的案件至今无毁约的现象。
逆风而行:行政张力与人性韧性的碰撞
陈发琳的经历折射出民间公益组织与行政体系间的深层矛盾。2018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后,他本应成为地方精神文明的标杆,却因碰到基层治理中的不规范行为,被某些部门树立成“对立面”。例如,新太社区服务中心通过散布不实信息、限制合作等手段,试图消解其社会正面影响力。 面对压力,陈发琳展现出武者的韧性。他及时调整“陈发琳工作室”的营运思路,通过21个新媒体平台持续发声,揭露基层治理乱象,推动公众监督。2024年,他在区信访局公开质问相关部门:“道德模范连保护自身财产的权利都没有吗?”这一诘问引发社会对公权力边界与道德模范角色的反思。
破局之道:武术精神与现代治理的融合
陈发琳的坚守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捍卫,更揭示了社会治理的优化方向。他提出:“武术讲求‘以德服人’,社会治理亦需以民为本。”其调解工作室通过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累计化解社区纠纷数百起,成为基层矛盾的“减压阀”。从未向政府申请过一分费用。
在武术领域,他推动协会改革,严格依据章程规范选举程序,强化财务透明,重塑公众信任。2023年武协换届后,协会逐步恢复赛事组织、段位考核等职能,并联合学校推广传统武术文化。
逆风中的光
陈发琳的故事,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激烈碰撞,更是武术精神与道德力量的当代诠释。他以武铸魂,培育了无数青少年的热血与正气;以德润心,温暖了弱势群体的寒冬与孤独。尽管争议未消,但其坚守证明:真正的担当,不在顺境时的锦上添花,而在逆境中的雪中送炭。
正如他所言:“让我放慢脚步的从不是困难,而是对初心的敬畏。”在行政张力与人性韧性的博弈中,陈发琳如同一柄逆风而立的剑,劈开误解的阴霾,照亮民间公益与武术传承的前路。
如今的陈发琳,不仅是安顺武术界的领头人,还是安顺市民心中的“好人”。面对赞誉,他依旧谦逊:“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习武人,只想用毕生所学,为社会增添一份正气,提醒大家关注一个现象。以德为盾,守护弱者与正义的底线。当大家都在为名利奔波时,我还选择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因为在我心中,武者的最高境界,不是征服他人,而是守护人间正道”。或许,陈发琳的这份坚守,正是时代最需要的精神脊梁吧!
注:本文事实依据均来自安顺市武术协会、陈发琳工作室及相关公开报道,部分争议事实法律已有定论,他说:这是磨砺。
附记:本文部分细节源自安顺市义门功夫馆提供的公益档案及采访记录,旨在呈现一位习武人在浮躁时代中的精神坚守。
图文提供:安顺市武术协会 安顺市跆拳道协会 安顺市爱心义工社 陈发琳调解工作室 义门功夫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