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顺市武术协会:这家武馆不教“大侠”,却让整条街暖了起来


清晨七点,塔山广场的转角处,豆浆的香气热气腾腾。一群扎着黄腰带的孩子们,像刚冒出土的小竹笋,跟着师父扎马步。一声声“义铸赤心!侠耀千秋!”的脆嗓门,把还在宾馆门口打盹的小狗都给吵醒了。街坊们早就习惯了,笑着调侃:“义门武馆开课啦,我们也该动起来啦!”

 

辣椒面撒进米粉汤的功夫

70后的陈发琳馆长是个退伍军人。30多年来,他带着战友和徒弟们,给养老院送米面,帮困境儿童凑学费。武馆里有个“爱心驿站”,墙上贴满了“心愿”:张伯伯需要降压药,小韦的文具店招牌坏了,玉龙社区的吴阿姨家灯不亮了,李孃家搬到武当山去了……

“学拳先学爬,大脑发育从学会爬开始。”这是陈发琳教练常挂在嘴边的话。自闭症男孩宸宸刚来的时候,连鞋带都不会系。教练每天提前半小时到馆,从怎么叠擦汗巾开始教起。三年过去,这个曾经躲在角落里的孩子,现在不仅能帮新学员戴护具,还能在擂台赛后默默收拾全场的水瓶,背诵校训更是第一个过关。

 

拳头该往哪里使?

前年春天,一段监控视频在网上火了:两个穿校服的孩子,用标准的后踢,把三个在区医院门口找学弟要零花钱的男生踢得抱腹倒地,动作干净利索,连路边烤红薯的炉子都没碰坏!评论区一下子炸了锅:“现在小孩都这么厉害?”“看清楚,人家踢倒人,烤红薯都没受影响!”

这里的防身术课特别有意思。教练会搬来椅子当教具:“这招侧摔用在苹果摊前,可得注意别碰着老伯的秤!”孩子们都知道,真正的功夫不是打穿多少沙袋,而是在公交车上一个眼神就能吓退小偷,暴雨天用扫堂腿清通下水道。

 

会发光的学费

张孃孃手机相册里存着对比照:去年还躺在沙发上打游戏、需要喂饭的儿子,现在能一口气帮楼下奶奶扛两箱矿泉水。4880元的学费单背后,藏着更多惊喜。比如,孩子们的武术服内兜里,总揣着创可贴和棒棒糖;在社会体验活动中,他们会主动帮独居老人晒被子。

“以前总说自己是‘野孩子’的童童,现在逢人就亮出他的‘义’字腰牌。”单亲妈妈鲍姐抹着眼角笑着说。寒暑假孩子多的时候,武馆的孩子们最忙。他们在顾府街上帮运菜,成了“人形推车”;在养老院里打拳逗乐,成了“开心果”,这些都是街坊们最熟悉不过的黄腰带。

 

比辣椒更暖的滋味

傍晚的武馆总是热气腾腾。外卖小哥等着接单的空档,也要学两招女子防身术;五十多岁的赵哥陪着高考毕业的女儿练拳,动作比教练还专业。家长们在清晰的校牌下等候,一边聊着安顺哪家夺夺粉最好吃。

那块贴在玻璃上、稍微褪色的“安顺市爱心义工社”的牌子,是陈发琳用十年青春垒起来的安顺志愿服务标签。陈馆长说,侠义精神就像折耳根,得拌进日常生活才够味。这话安顺人最懂——暴雨中掀井盖的“功夫队”,夜市里帮抓小偷的“黄腰带”,还有总偷偷往孤寡老人院里送米面白菜的“口罩侠”,都是这条街最生动的注脚。

暮色渐浓,商储大楼三楼的灯还亮着。吧台留言本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谢谢师父教我弟弟系鞋带。”这或许就是安顺人理解的“义”: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别人的一束微光。

义门功夫馆的校训不是挂在墙上,而是刻在每天的生活里。来这里学的不只是拳脚功夫,更像参加一场持续千年的侠义接力。毕竟在安顺人眼里,“义”是楼下嬢嬢多塞给你的两个辣椒,“侠”是邻居大哥帮你修好的漏水水管——这或许才是“义铸赤心,侠耀千秋”最鲜活的答案。

 

图文:陈发琳工作室 安顺市武术协会 安顺市跆拳道协会 安顺市爱心义工社 安顺市爱心协会 安顺市陈发琳调解工作室 贵州义门功夫体育有限公司 贵州屯家农业有限公司 陈记三合坊金花葵体验店 义门功夫(安顺新大十字商储大楼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