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开元年间,有这么一个大家族,他们人丁兴旺,家族内部团结、友善,到唐朝中和年间就已经是六代同堂了,在当时,整个家族吃饭摆宴都已经达到了一万人的盛宴,到宋朝时期,宋真宗甚至允许他们家族铸造家币,足可见此家族的社会地位,他们就是陈氏家族的义门陈氏!
义门陈这个家族也是我国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家族。无论在什么年代,当你势力太大时,就会容易招来灾祸,宋仁宗时期皇帝就开始削弱陈氏的家族力量了,把他们分散到全国各个地方,大概有万户,虽然整体力量削弱了,但是后人却遍布了全国,他们又重新起了个名字,叫新义门。
随着朝代更迭,这个家族迎来了从未有过的灾难,只因他们的姓氏。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一战,侥幸胜利后就怀恨在心,要对陈姓人赶尽杀绝,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年的新义门的后人,这个曾经的大家族,无数族人成了朱元璋刀下的冤魂。
这也是陈氏有史以来经历的最大的灾难,祠堂被砸,庙宇被毁,以致于陈氏快灭种,幸好有的族人及时改名换姓,甚至抛弃家园远走海外才躲过一劫。
几百年过去了,陈氏的后人分散在了世界各地,从事着各行各业,他们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年那场屠杀的缩影!
然而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被灭亡后,他的后代却遭到厄运
明代藩王分布有一个特点即:多位于北部、中部地区,对明朝财政影响巨大的江南地区却不多。这与明初朱元璋朱棣父子有着直接关系,前者将藩王们作为帝国屏障,后者则将其作为削藩手段。前者藩王即在北部地区,后者朱棣则将有实力的藩王从北部迁徙到中部地区。
然而,北部其实主要是九边附近,是跟随朱元璋,“以藩王镇边疆”的思想是相随的。但是,这些地区往往是比较穷的地方。后来,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之所以失败,特别是“白银缴税”这一点为何在西部地区首先引发农民起义,就是这个地方相对贫穷,商业气氛比较淡薄。
南方特别是江浙闽粤地区因为海外贸易走私比较兴盛,不缺白银。北部、西部还可以,因为“一条鞭法”运行初期,西部、北部在缺少银子儿总会有些,所以,张居正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问题。张居正死后,西部地区民间存银消化殆尽,所以,民众开始卖家用、卖房子卖地、卖儿卖女赚银子缴税,由此,问题越来越多。而且,万历后期腐败隐私要考虑进去,所以,明末三大思想家都生活在明朝末年,对白银的问题看得多,所以才一致得出了“废银”的主张。崇祯十七年初攻克太原后,李自成军“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这四百余人都是晋王一系的高级皇族。接着,因为“恐(中低层)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经过这两次杀戮,山西晋王宗室中的主要人物被杀殆尽。
尽管朱明皇室能生,却也架不住人家能杀。庞大的明朝宗室,在明末乱世中几乎被义军和清兵诛杀殆尽。
明清鼎革之际,李自成、张献忠等大大小小起义军所过之处,明朝宗室均被大肆诛戮。据太原总兵姜瓖闻见,农民军“凡所攻陷,劫掠焚毁,备极惨毒,而宗藩罹祸尤甚”。比如李自成挥军进入朱明皇族增长最快的山西,每到一地,必先捕杀这些天潢贵胄,在平阳杀了西河王一族三百余人,在太原先杀了晋王一族中高级皇族四百余人,后又捕杀了中底层宗人千余,而在大同则杀了代王一系4000多名宗室。据统计,仅在山西一地,李自成就杀了朱元璋10000多名后代。
明末起义军诛戮明朝皇室,最大的特点就是坚决、彻底。只要是朱元璋的后代,不论主动投降还是被动俘获,不论立地不跪还是苦苦求生,不论拒不交待藏宝地点还是痛痛快快地献出所有财富,结果都是一律诛灭。
在朱元璋的第一代孩子中,他的儿子朱济炫就一共生了70个孩子,这种强大的生殖能力也延续到后代人的身上,在第三代中,有人一生就生了94个孩子,在这一年里,光是老朱家一派的直系皇室子孙就达到了700多人。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整个上下皇室血统算起来5000多位,而到了明朝末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百万之多。
尽管有如此多的皇室子孙,但是也阻挡不了杀戮,朱元璋之后,就有许多人对朱氏子孙进行迫害,仅仅在山西就杀害了上万人之多,但还是有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杀戮中存活了下来。
1959年发生一幕这样的情况,朱元璋后代朱以海乃是鲁王,被封在山东,子孙时代都是这样称号,想必鲁王应该是下葬在山东的,为何会在福建出现,究竟是为何呢?
根据明朝历史,朱以海乃是监国鲁王,李自成进攻北京之后,朱以海开始逃亡,并且跟当时的郑成功不和,最终被郑成功杀害,直接抛去在海内,也就是说郑成功叛变明朝,明显是清朝后代抹黑的。
在朱以海的墓中发现这样的一幕,朱以海来到金门之后跟郑成功非常友好,朱以海因病去世,最终郑成功还厚葬朱以海,清朝为了修改明朝的历史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可见当时的清朝是多么的黑暗。
曾经的高晓松将明朝称为三无,无明君,无名将,无文人,一个没有明君,一个没有名将,没有文人的国家如果能够立足几百年,如何能够赶跑元朝,最终将元朝击败。
至今,还有许多朱家的后人生活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用自己的努力来延续家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