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陈友谅在江西湖广建立大汉帝国,自称兴汉大皇帝。他与朱元璋在江西湖广争城夺地,打得死去活来,简直就是冤家对头。可至今有人在问,朱元璋与陈友谅是兄弟吗?别以为这一问很荒唐,这一问却是非常值得考究的。
这位曾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威震江西湖广的大汉帝国兴汉大皇帝,却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严酷铁律面前,成了元末历史上一个不得人心的枭雄。在这位皇帝爷的身世背后,到底掩藏了多少秘密,他与朱元璋到底有什么关系,至今鲜有人知。
陈友谅后人疑惑
“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这话是谁说的[注:在《明太祖实录》里,他供述了陈友谅这样的身世]?乃是明太祖高皇帝朱洪武。也就是说,这句话是洪武帝的原创。此后数百年间,对于陈友谅身世的说法,都沿袭于洪武帝的原创。这个说法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史实,只有明太祖洪武帝和陈友谅知道,当然包括友谅的父母兄弟。可友谅死了,友谅的父母兄弟受恩于朱皇帝,听命于朱皇帝,服从于朱皇帝。其它人不得而知,即或有所知,也不敢说有知。洪武帝对说反话的人是不会放过的,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固,不得不保守一些同样是“与国同济”的秘密。
数百年来,人们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过沔阳玉沙县世业渔者陈友谅的身份,包括陈友谅的后人。但是,陈友谅饮恨而死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所有人对陈大皇帝身世及人生历程大惑不解,甚至连他的后裔也不认得陈友谅这个祖先。
且看陈友谅后世子孙的一段叙述:“笔者(友谅之后)的族系,原误认历史驰名的汉帝——陈友谅为其血缘祖。大清雍正八年,合修宗谱序曰:‘吾族乃汉王陈友谅之后,皇封义门世家,居江西泰和,乃之吾族祖籍也,由赣入黔世居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本族续修《义门总谱传》,当时并无考查的把汉帝陈友谅套进本族系。为此……十余代人长期误其汉帝陈友谅,实际上,自己抛弃了由赣入黔的血缘祖陈友谅。”[注:见于陈氏宗亲论坛,贵州陈发祥编《八个陈友谅的考证纪实》]
也就是说,今有友谅子孙,因史说陈友谅出产于湖北之沔阳,或黄蓬山,或谢家湾,与谱说由江西祖居地迁入贵州不符,遂不认汉王陈友谅为祖,反以为诬说。
陈氏后人深感头痛的焦点问题,即谱说先祖汉王陈友谅是江西泰和人,而史说湖北沔阳玉沙人,到底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如果汉王陈友谅果是沔阳玉沙人,就不是自己的老祖先人。
陈友谅到底是江西泰和人,还是湖北沔阳人?是洪武帝作伪史,还是陈氏作伪谱,以至误导陈友谅后人数典不认祖?
要么是朱皇帝作伪史,要么是陈氏作伪谱,二者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对此,只要综合分析各方史料,就会得到一个答案:是洪武帝作伪史编谎话。
那么,洪武帝为什么要说陈友谅是沔阳的渔夫?在陈友谅身世上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答案是,因为陈友谅身世涉及洪武帝及大明朝的很多绝密,所以洪武帝要作伪史。
朱洪武优待陈氏
先从洪武帝对陈友谅父母兄弟的厚封说起吧。
且看《明史.列传陈友谅》记载:“普才五子:长友富,次友直,又次友谅,又次友仁、友贵。友仁、友贵前死鄱阳。太祖平武昌,封普才承恩侯,友富归仁伯,友直怀恩伯,赠友仁康山王,命所司立庙祀之,以友贵祔。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洪武五年,理及归义侯明升并徙高丽,遣元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行。赐高丽王罗绮,俾善视之。亦徙普才等滁阳。”
用今天的白话文说,就是陈普才有五个儿子,依次是友富友直友谅友仁友贵。友仁友贵早先与明太祖为敌作战死于鄱阳。明太祖朱洪武扫平陈友谅的大汉国都武昌后,封陈普才为承恩侯,陈友富为归仁伯,陈友直为怀恩伯,赠陈友仁为康山王,命有关部门在鄱阳湖上康山立庙奉祀,同死的陈友贵也附带在庙里立像祭祀。陈大汉次子陈理受明太祖礼待,安置居住在南京大明皇宫中。陈理整日愁闷不安,常出怨言妄语。洪武帝说:这个小子过于年幼,不理解和体会朕的一片苦心,恐被小人蛊惑利用,只宜安置到远处去。于是在洪武五年,将大汉国陈理和大夏国明升这两个曾经的小皇帝迁徙到高丽国(朝鲜半岛),派元朝的降臣枢密副使延安答理随行护送,下旨让高丽王善待安置。同时把汉王陈友谅之父陈普才安置在滁阳。
明史记载说明了一件非常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就是大明洪武皇帝并没有为难与他为敌的大汉帝国皇室一族,反而非常优待陈氏祖孙三代。
陈普才,陈友谅,陈理,一干人等祖孙三代,即使当了大明军的俘虏,也都一同受到洪武帝的特别优待,不是封王,就是封侯,最差也是封伯。似乎陈友谅并不是与朱大地主争夺地盘的死对头,好像朱地主认为陈渔夫与自己争天下反而有功。
不仅如此,在平服大汉国后洪武帝封陈理为归德侯,并口口声称不怪罪于你小子,府库财物由你小子任意取用。
民间还传说,陈友谅身亡后,洪武帝将其妻阇氏纳为妃子(当然是否真被纳为妃不得而知)。阇氏当时已有身孕,不久就生了一个陈友谅的遗腹子,朱元璋一直当作自己的儿子,还将他封于长沙为潭王。
元末那些事儿,多出自于明太祖实录,也就是洪武皇帝自己说,当然有很多虚假的成分。尽管明太祖自己说大汉陈友谅的事,虚虚实实并不足信,但是经过考察表明,朱皇帝在恩宠礼待陈氏祖孙三代这一奇事上,似乎没有必要避实务虚,没有理由言过其实,应当是真情表露。
朱皇帝为什么这么热心肠,给予与他争夺天下的陈皇帝及其家族,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呢?因为朱皇帝与陈渔夫有特别交情?还是因为陈皇帝的惨死,引起了朱皇帝内心深深的愧疚,而礼待陈渔夫祖孙三代?后来的张士诚,那个私盐贩子据说死得很惨,怎么就没有陈渔夫那么好的运气呢?
数百年就没有人提出疑问吗? NO!如果有人向朱皇帝提出这些问题,我寻思这个人离死就不远了。
因为,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确实有着不可告人的非常特别的关系。不过,朱元璋绝对不允许别人知道他与陈友谅之间的特别关系。
他们到底有什么非常特别的关系呢?我们将一层一层地剖析,最终会弄明白的。
陈大汉江西老表
朱洪武说他的生母为陈氏二娘,而陈友谅也姓陈,给人一般印象是,朱洪武与陈友谅应当是四川人说的姑表兄弟。这当然是一个不经意的说法,不过他们的的确确是江西老表。在江西人看来,老表就是陕西人在秦腔里唱的乡党,四川人时常念道的老乡。
前说朱元璋出生于江西,是个江西老表,尚且不为绝大多数人采信,现说陈友谅也是江西老表,人们更认为是胡老师发表演讲——胡说。
人们都普遍认可陈友谅是湖北佬,但令人遗憾的是,陈友谅为江西老表,有很多的陈氏家谱为证。
前述贵州大方县大清雍正八年合修《陈氏宗谱》序曰:“吾族乃汉王陈友谅之后,皇封义门世家,居江西泰和,乃之吾族祖籍也,由赣入黔世居焉。”指明陈友谅祖籍江西泰和。
民国麻城《陈氏宗谱》称:“我始祖陈太大人,系江右饶州府人氏也。饶州生齿繁庶,穿木为田,难容耕凿。开科擢起,有文、武二公,乃太祖同胞昆弟也。始祖意欲各立门户,闻红头巾作乱,杀戮甚众,土旷人稀。太祖乃抛弃故里,自饶历鄱阳风涛,经历险阻,至湖省黄州府,访黄麻二县界地,名黄泥畈落钗河古刹天齐庙一带,此处人心醇而风俗厚,遂以旅人寓焉。”此可说明,在元末,有江西陈氏太始祖因避红巾乱徙至湖广省黄州府,此文武二公为当时风云人物,与这支陈氏的太祖是同胞昆弟,极有可能其中一人代指陈友谅。既是同胞昆弟,陈友谅同样出自祖籍江西。
湖南临澧太浮有刘氏自称是陈友谅后裔。说是明朝初年时,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仁寿乡第六郡人氏,大栗树土地,汗罗山有祖坟。他们强调自己是江西迁来的,并且是躲难来的,后改姓刘。此刘氏族谱(民国三十八年版)记载:“传至元末,高始祖友谅公因与明太祖争衡天下失利江西鄱阳湖。遂潜布子孙,兹居至始祖留忠公旋恐访逮被害,更陈为刘……”
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市还有很多人自称是陈友谅后裔,都有谱记说陈友谅祖籍江西,断然否认湖广沔阳或玉沙为祖籍。
重庆江津巴南綦江南川及四川富顺、贵州仁怀桐梓等地,陈氏谱传元末四川人陈友谅,其先祖名叫陈太嗣,乃元朝进士,皇室铁氏公主的驸马,卒于至正二十五年[注:依时间来看,应当说的是陈友谅祖父]。陈太嗣以上与江西桃花村有关系,世系为陈太嗣——光蕊——普才——陈友谅。可见陈友谅身世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朱洪武说的那么简单。值得注意的是,西南陈氏谱序透露了几个重要信息:一是陈友谅祖籍为江西而非湖广沔阳。二是祖上是元朝进士,贵为皇室附马,而不是“世业渔”的渔夫。三是陈氏为何说道“元末四川人陈友谅”?似乎证说陈友谅和朱洪武一样,在红巾起事前曾经在四川避难,以至于后人以为,陈友谅从四川起兵必定为四川人。
就连湖广沔阳,现在的湖北仙桃陈家湾,声称友谅后裔的陈氏,也说祖谱明确记载,始迁祖陈千一原籍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发迹江西,迁沔而生普才公三人,是迁居沔阳(今仙桃市)陈家湾的始祖,断然否认祖籍湖广说[注:陈友谅胞兄陈友直后裔陈昌明,在2012年12月1日湖北仙桃大汉陈友谅文史研究会发言文稿透露]。
大多数陈友谅的后人,都不约而同地透露家谱,表明陈友谅为江西人氏,至少祖籍是江西。陈友谅是沔阳玉沙县人,只是明太祖实录和依其写就的明史的说法。
同样是记人记事,正史和家传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只因为明太祖爱撒谎。
尽管正史说陈友谅是沔阳玉沙人,但是真实的情况是:陈友谅是江西人,与明太祖同为江西老表。
同宗人似曾相识
陈友谅后人说祖先陈友谅是江西人,而明太祖硬说陈友谅是沔阳玉沙人,其中必有不可告人的原由。
只因为朱洪武与陈友谅之间除了同属江西老表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特别关系。
为了解这个更深层次的特别关系,在这里先看一下重庆市涪陵区李渡镇陈友谅后裔家族祖训诗。诗曰:“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君赶散入西涯,棋盘石上相聚首,风荡河边柳更斜,弟兄八人分别后,一家分作千万家。”这陈氏祖训诗格调和韵律有很多人熟悉,正与元末燕铁木儿宰相家族避祸的分手诗如出一辙。陈友谅后裔家族的祖训诗首句一语点破,陈友谅也属元末燕铁木儿宰相家族,也就是玉里伯牙吾氏家族。
人们尽可以怀疑陈氏家族祖训诗,但是至少仍有很多方志和家传,说明陈友谅祖父辈在元朝为显赫之家。
在江南各地都有人传说陈友谅与朱元璋是兄弟,只是随着年代的不断推远,知道这个传说的人也不断地减少,最终不存于世。在老川东,钦察玉里家族祖辈代代口耳相传朱元璋、陈友谅、明玉珍是兄弟伙[注:重庆市垫江县高安镇明玉珍后裔谭道斌说,元末三雄是兄弟伙,他们也并不知其根由及详情,只言祖辈世代传下这么一说]。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陈姓老人也说,朱元璋和陈友谅尽管打得凶,但他们是两兄弟。数百年来,没有人在意和考证这些说法,而有人引经据典反驳,甚至面红耳赤地争辩这些说法是荒谬的。
人们只相信正史,只相信明太祖实录,只相信清廷编修的明史。因为那些都是历朝历代皇帝认可的国史。然而,很多家谱及家族传说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真相,却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讹传的虚言。
在重庆市涪陵和南川两区交界地龙潭镇,有很多陈友谅及其兄弟陈友直的后人。他们的家谱称祖籍是江西临江府新瑜县桃花村。据当地陈氏家谱记载,陈友谅之祖父金道公未死之前,卜有真龙地一穴,名为骑龙穴,地师交待,穴前需开凿水塘一百口,要连接江湖为宜,并要死者裸体入棺。后来,金道公殁葬于此穴,子孙兴旺发达,常有灵气进入皇宫作乱。新即位的皇帝(当然是元顺帝)夜夜入梦,被一少年公子赢棋数局,帝问其故,降旨掘开金道公坟,当时坟茔内有“云龙”出现,顺流而下,未入江湖,即被皇帝派遣武士用剑杀伤,从此陈家祖坟灵气被毁。掘坟过后,有人发现坟前的塘不足一百口,实有九十九口,有一口塘被人毁掉了。
又是一个元末皇帝梦中输棋的传说,与岳池朱洪武下棋赢挞子皇帝的传说多有雷同。
陈友谅家族风水之事,堪舆之术,在湖北监利当地也有传说。相传陈友谅的祖父陈千一晚年结识了一位风水先生,两人一见如故,千一将其视为手足,每日饮食起居必精心照料,这使风水先生深受感动,遂在陈家棚正东方为陈家相好一块风水宝地。风水先生对陈千一说,如果能在这块风水宝地安葬两代人,家里必出大富大贵之人。风水先生说完,突然双目失明。陈千一认为,这是神灵对风水先生泄漏天机的惩罚,更加相信了风水先生的说法。为了使子孙早日飞黄腾达,他将自己的父亲改葬到这里。过了不久,陈千一身患重病,全身筋骨奇痛难忍,风水先生说这是地脉已经显灵,你家正在脱筋换骨,不日即有贵人出现。陈千一病势日重,临终前,把陈友谅叫到床前说,我死后你一定要象对待你爷爷一样对待风水先生,并且一定要按照风水先生的安排,把我的遗体安葬到曾祖父茔旁。
据说陈友谅天生有些不安分守纪,其爷爷死后,他已无心在家侍奉与自己无亲无故的瞎眼老头,为了早日走出家门摆脱负担,陈友谅心生一计,在曾祖父和祖父的坟上栽了许多杂草。有一天,他对风水先生说,你说风水宝地不长杂草,为什么我曾祖父和祖父的坟上都长满了杂草,风水先生听后半信半疑。陈友谅说:你眼睛看不到,带你去坟上用手一模不就知道了。风水先生无奈,被陈友谅牵到了坟地,俯身用手一摸,果然杂草丛生。他沉思良久,不觉长叹一声:嗨——!数千年天孕地孵的精灵之地,竟然育出的只是一草寇而己!说完后哈哈大笑,双目有神,拂袖而去。陈友谅突然意识到眼前的这位瞎眼老者,竟是一位世外高人,因此后悔不己。
这个传说与西南余氏家谱中癞僧点穴的故事又有点相似。
在数百年来的时间里,流传于家族内部的传说,不大可能被族外人借用,只有同一家族,才可能有大致相同的传说。因此,这些雷同和相似的家族传说故事,都在指证陈友谅,属于钦察人之玉里伯牙吾氏家族。虽然家族传说故事不尽相同,但这都是不同地域的口碑经数百年风化形成的差异。
由于朱洪武刻意掩饰历史真相,朱陈两姓同族同宗的事从不外泄。陈友谅也出于坐稳大汉帝国皇帝之位,并不想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世。应当说,朱洪武与陈友谅在起事之初,就对装扮族属和隐藏身世达成了共识。在整个大明,朱洪武和陈大汉的子孙们都非常清楚地知道,他们有着共同的族属和祖先。直到明清更替之后,朱陈两姓对自己的原本族属关系才逐渐淡忘了。今天,即使朱陈两姓家族后裔,自己也根本无从知道祖先的族属身世,于族外人来说更是深不见底。当然,人们以后会明白,如果不是明末清初那近百年间的血腥屠杀,朱洪武和陈友谅的后人,不至于将自己的族属和祖先忘得那么干净和彻底。
现在我们仍然可以根据历史留下的影子,对陈友谅其人其事,描绘一个大致的历史轮廓:陈友谅祖陈千一(真名只有天知道了,或者说等考),原本在江西泰和,或许在江西的其他地方为官,与朱洪武同为江西老表。陈友谅祖父陈千一和朱洪武祖父朱初一,到底是不是同父兄弟,显然缺乏直接证据,但根据家谱传言,他们应当是土土哈之子[注:朱洪武祖父“朱初一”,以及朱友谅祖父“陈千一”,他们是土土哈的子辈。从朱洪武自供“朱初一”初居句容,后迁“泗州”的经历来看,“朱初一”是土土哈之子。而“陈千一”也是元朝宰相家,自称是元朝附马,有八个兄弟,显然是土土哈八子之一。“陈千一”和“朱初一”应当是同父异母兄弟,他们在燕铁木儿时代被元廷派往江西驻扎。]。1335年夏月,燕铁木儿家族蒙难之际,十六岁的陈友谅随家族一起来到西蜀之地避难。十数年后而立之年陈友谅,东归湖广追随邹普胜、徐寿辉等一帮最先起事的反元倡乱者,后逐步替代他们,取得了天完红巾军的指挥权。
钦察余里家族成员在元末有改姓陈和朱,中国家谱也有相应的记载,不过并没有人认为这段家谱序说的是钦察余。
这段陈氏谱序透露的信息是相当有价值的。安徽安庆陈氏谱[注:陈熙寒编纂《逸田斋陈氏宗谱》]:“吾素闻家乡父老众口言及吾族先祖来自江西瓦屑坝,另有云先祖本姓余氏,更有道光六年惠迪堂《朱氏宗谱》云‘受泉朱氏原本胡姓,祖籍鄱阳。自胡公满传至第八十四世孙胡贵一,元朝至正末年偕弟胡贵二渡江北走怀宁受泉,入赘朱陇亨家为上门女婿,遂改姓朱氏。该朱氏族谱世系,自第八十四世胡贵一以上至胡公满始祖,均是胡姓,而胡贵一以下则改为朱氏。’瓦屑坝即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今上饶市波阳县莲湖乡瓦燮岭,安庆各县诸多族氏先祖均来于此地。因元末安庆屡遭战乱,人烟稀少,及朱元璋建立明朝,从江西迁徙大量移民来安庆及皖南。可断吾先祖来自瓦屑坝甚为可能,其迁徙应略早于明初移民。至于有云先祖本姓余氏,或因乡里父老文化浅陋讹解宗谱文字也。因文言吾、余皆为我意,宗谱诸多序跋皆有江州余裔句,或被讹解为江州余姓后裔耶?至于怀宁受泉朱氏,其远祖亦为陈胡公满,其怀宁始迁祖亦云贵一贵二,然此朱氏与吾族同源异流耶?凡此种种诸多蹊跷皆无史料可考详情,又增遗憾矣。”
此段文字大意是说:我陈氏家族祖居江西瓦屑坝;我陈姓有入赘朱陇亨家为上门女婿随岳父姓朱,这支朱氏与我族是否同源异流,已无史料可考其详;有先祖本江州余裔之说。先祖是否姓余氏,或许因乡里父老文化浅陋,误将文言吾我之意的余讹解为姓余。
后人不解先人良苦用心,反诬先人浅陋讹传,实在是误读先祖误导子孙无以复加。时空久远考证失误,属当时环境及条件所限,失误无法避免,也可以理解,但今人解读先人遗传有误,后果可笑令人嗟叹。这段谱说中提到的胡姓,并不是指姓氏为古月胡,而是汉人称胡服骑射的胡人姓,即是北方游牧民族祖先为胡人姓。
其实,这段谱序说的就是钦察玉里家族于元末改姓陈朱两姓的事,隐含了朱洪武和陈友谅祖上得姓的原由。既称胡人,又曾姓余,非钦察玉里家族莫属。
富家子何曾打渔
古之湖广玉沙县,今之湖北监利县,确实有大量关于陈友谅的传说[注:见湖北省监利县柘木乡赖桥卫生室赖晓平撰写的《陈友谅是监利人》一文] 。
近几年间,在湖北监利县柘木乡的陈家棚,发现了大量南宋至元代时期的房屋及城堡建筑遗址。当地人认为陈家棚是陈友谅的故居,在村前一华里的地方,还有一个地名叫陈阁,相传陈友谅衣锦还乡时,曾在此修建一座观光楼阁。据当地百姓传说,陈友谅失败后,陈家棚和陈阁都被大火烧成了一片废墟,所遗留的砖瓦石板数量之多,使当地人修房造屋捡了很多便利。解放初期当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修建了九间生产队仓库,居然没有花掉一分砖石成本,上世纪70年代聂河中学搞勤工俭学,又挖出了数十万块砖去修建学校,说明遗址规模相当之大。
监利人传说,陈友谅发迹后,在老家黄婆垸与白沙垸之间划出良田数万亩,名曰新庄垸,以供家人享乐。垸中开挖阁子港和来龙港,导引水利,灌溉良田,其中侯家桥、军师桥、天鹅孵蛋,前房、中房、后房、燕子口等古地名仍沿袭至今。据说其时陈阁作为陈家棚的门户,雄峙于新庄垸中,它可远眺岳鄂,近看汉沔,穷极一时之奢华。
关于陈友谅的原配夫人,监利人记忆犹新。传说在元末乱世,陈友谅应试当了湖课小吏而终不得志,恃其英俊潇洒,财源阔卓,放荡于县城花街柳巷,终未获一意中佳人。一日,路过城郊周老咀,看到一位殊丽女子,年方二八,柳叶如眉,芙蓉如面,身段窈窕,步态轻盈,其神韵稍肥不减玉环美,微瘦难损飞燕姿。自古英雄爱美人,陈友谅一见倾心,尾随其后,快步追赶于其侧而搔首弄姿,不时逗挑得小美人侧目掩鼻而视。小女子见陈友谅尾随骚挠,遂紧移莲步,走进了一户灯笼上写着周宅的大垸。陈友谅几经周折,央媒说合,周美人遂成了陈友谅的原配夫人。陈友谅花心柳骨,挥金如土,周氏夫人色貌具佳,娥眉见妒。
当地还传说,陈友谅在古玉沙,终日混迹于茶楼酒肆,广泛结交江湖朋友,为日后举旗反元打下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据说陈友谅为起义军慕集军费,曾陈兵一万多人马驻扎在监利龙潭河与分盐河汇合口,这里物产丰富,地势险要,陈友谅严令士兵不许搔扰地方百姓,故在河边扎黄棚驻兵。当时友军明玉珍大兵正驻守在沔城青城山,与陈友谅唇齿相依。陈友谅自立为王,周氏娘家觉得夫荣妻贵,遂将陈友谅驻兵之河改为胭脂河,以其河税充其后宫胭脂之资。清朝王垂泰有诗为证“胭脂河上砌高台,昔日黄棚安在哉?但使鄱阳一功就,汉朝不作伪朝猜[注:意思说陈友谅如果在鄱阳湖战胜了朱元璋,那么大汉帝国就不能称之为伪汉了。]。”
可见,监利人眼中的陈友谅就不是一般的贫苦渔民,是一个花心柳骨,挥金如土的阔少。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婚嫁之事需讲究门当户对,能与大户人家之女成其好事,陈友谅绝非贫苦人家,一定有其特别资质。
虽然,在封建社会,大户人家娶妻也不算什么难事。但是,要举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举旗也是需要本钱的,而且大凡举旗之事,需要的本钱不少。陈友谅举旗起义,一个渔霸的资本怎么能成事啊?你也许可以说,封建时代举旗者聚结一伙劫富济贫,以兵养兵,不需要本钱。错,劫富济贫是在势大之后,起事之初势小,必然需要自身的本钱。
试想:世代打渔为生,家境能够如此之富有?即使陈家世代都是渔霸,也聚敛不了多少财富。
监利县的大量传说,可以证明陈友谅在当时的玉沙县经营过,驻扎过。但是,不能证明此地为陈友谅的出生地或祖居地。
少友谅寄居潼南
重庆市潼南县民间广泛流传着汉王陈友谅的故事。潼南有很多人认为陈友谅是县城河对面井田坝的人,据说其发迹祖坟现在还有遗迹可寻。
潼南县梓潼镇寨子坡从前叫狮子山,梓潼镇就在山脚下,坡上到处有断壁残墙等遗迹。坡顶的大堰塘据说是莲花地,这里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姓陈的阴阳先生临终前对子女交待后事:门外堰塘中有他八年前从外面赶来的莲花地,他死后要求子女用石头绑住沉入塘中。再从这里挖三十五个堰塘至南禅寺(今大佛寺),百年后他家就会出帝王。数年后,陈家子女已挖好三十四个堰塘,只需在南禅寺后山再挖一个就大功告成。老大就对弟妹说:“父亲交代挖三十五个,与坡顶的堰塘凑够三十六之数。而今我们已倾家荡产,不想沦为乞丐就只能参加义军,这个堰塘待以后再挖”。面黄肌瘦的弟妹也点头称是。后来,陈家子女随义军辗转来到湖北,时值兵荒马乱,他们也不敢千里迢迢回家挖堰塘,当他们年老时,就把这事记载家谱上,交待其后人去完成。百年后,陈家出了个义军首领陈友谅,他和朱元璋交锋,每次都打胜仗,不料朱元璋却在其家谱中了解到这段往事,就派兵到狮子坡的堰塘打捞阴阳尸骨。这时塘中却钻出一条通体无鳞甲的小龙来,只见它扑通一下就跃入旁边的堰塘中,再从那堰塘又往下面的堰塘逐个跳去,朱元璋的手下也猛追不舍,当小龙把所挖的三十四个堰塘跳完,却发现仍离涪江较远,遂发出凄厉的叫声腾空一跳,却落在南禅寺后山坡上,当它奋力的向涪江爬去时,却被追来的兵将乱箭射死。不久后,朱元璋果然把陈友谅打败,建立了明朝。
潼南县当地广泛流传着陈友谅的故事,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县川剧团还在上演根据当地传说自编的川剧节目。只是因为时间太久,潼南县城50岁以下的人并没有多少人能知道陈友谅在潼南的故事,不过坐茶馆的老人还时不时摆龙门阵,哼上几句陈友谅剧目的台词。
传说归传说,潼南人并不知道,朱元璋与陈友谅同属一脉,朱元璋断不会派人去断陈友谅的风水。不过,潼南人的朦胧记忆表明,陈友谅在1335年家族蒙难时,跟随父母来到了潼南这块风水宝地。
陈友谅及其父母兄弟,在元末燕铁木儿家族遭屠之祸降临时,曾经隐身于重庆潼南县梓潼镇寨子坡,应当是非常可能的。
陈友谅后人编制的家谱上,仍然有一首和西南很多家族类似的祖训诗:“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君追散入西涯。棋盘石上相聚首,风荡河边柳更斜。弟兄八人分别后,一家分做千万家。”诗中元朝宰相家,就是元末燕铁木儿及弟撤敦,后继有燕铁木儿之子唐其势,这父子叔侄三子担任中书省右丞相的宰相家。1335年6月唐其势等人迫于自保,欲逼宫另立,虑事不周,东窗事发,被时为右丞相的伯颜暗算,借元顺帝之手清剿燕铁木儿家族。燕铁木儿家族在元朝庭再无立身之地,时年十六岁的陈友谅随其祖父及族人西逃避难。
安徽境内有两个棋盘石,一个是六安市金寨县境内,一个是安徽九华山风景区境内,据“风荡河边柳更斜”一句判断,这个棋盘石当指九华山棋盘石,因为九华山棋盘石以东临近风情河,风荡河当为风情河之误。少年陈友谅及族人在安徽九华山棋盘石结集后分散西逃,历尽艰辛,到达重庆市境内,最初隐居于潼南。
大汉国驻扎涪州
现在涪陵区义和镇石塔村的老人们都记得,祖先辈辈相传陈友谅在此地结寨驻扎过。在石塔村小河沟岸石壁上有“涌秀”两个苍劲的大字,村里人信誓旦旦地说,祖辈相传为汉王陈友谅真迹,涪陵文化部门也曾派员考察过,花了很大功夫拓片存照。文如其人,从笔法看得出一个真实鲜活的陈友谅,不仅武艺超群,而且文化深厚。“涌秀”六百余年,陶冶一方人文。
正史没有陈友谅到过西蜀一说,特别是明太祖大皇帝不曾说过,所以考史者不敢相信和重视这个遗迹的存在。然而,这一石刻,除陈友谅“到此一游”外,并无其他任何来处。
试想正史无此一说,而义和石塔民间却有祖辈代代相传,目不识丁的老农也信口道来,若非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定不会有时间跨度如此之大,而地域范围如此之小的民间传说。
与义和场隔江相望的大顺场天宝寨周围,远及南川区冷水关一带,陈氏是望族,众多的陈氏都说自己是陈友谅或其兄弟的后裔。即使在清末民初,陈氏大多非贵即富,此地百姓都说:川西刘文彩,川东陈万宝。在川东,大概人们对川西刘文彩并不了解,对川东陈万宝却是家喻户晓。据说当年陈万宝土地广至数十万亩,曾有讨口要饭的叫花子憎其富有,发誓不在陈万宝地界内拉屎,结果活活憋死在陈氏地盘上。晚清及民国期间,陈万宝留下庄园十二座,现在涪陵青羊镇残存一座,其建筑之精巧,规模之宏大,足见陈氏在当地经营数百年的成果。
可以猜想,若非陈友谅之后原本富贵大家隐居一方,恐不会有陈万宝拥地万顷富甲于此。传说中陈万宝抢一担鸦片作为发家本钱,然而依靠此一资本通过一代人勒紧裤带成为巨户谈何容易。
在涪陵大顺场,人们都知道有个非常有名的天宝寨。上了岁数的人儿都知道,这个天宝寨与陈友谅有关。天宝寨方园数十平方公里,共有四十八道寨门。现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寨门当数“維漢門”了。维汉门,处于天宝寨东面,属天宝寨正大门。因为是正大门,所以题字的是一个大人物。这个大人物为谁?正是那个六百多年前的大汉皇帝陈友谅。大汉皇帝题了“維漢門”三个正楷大字,阴刻于寨门横梁上约一米长五十厘米宽的条石上,每个大字约三十厘米见方。大字上面一行七厘米见方小字,字体清晰可见:“大漢帝國興漢大皇帝元年谷旦立”。从这十四字可以看出,这寨门题字非大汉皇帝陈友谅莫属。字体结构严谨,苍劲有力,使人一改陈友谅一介赳赳武夫的形象。
维汉门题刻虽经六百数十春秋风雨浸蚀,依然非常清晰,仿佛大汉皇帝在天之灵有意告知人们,这里是大汉皇帝陈友谅战斗过的地方。
在过去数百年里,没有人对涪陵大顺场天宝寨进行过严谨的考证,对维汉门的来历也不屑一顾,当地学人也不相信陈友谅到此一游。但是现在,根据陈友谅一生的隐秘历程,可以确定陈友谅在涪陵大顺天宝寨留下了足迹。
这里有一些疑问,大汉元年(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当上了大汉皇帝,多种史料均记载当年还是陇蜀王的明玉珍固守瞿塘峡,发誓与他大师兄陈友谅绝交,其原因是大师兄杀死了老师傅徐寿辉。陈友谅怎么能通过三峡,进入重庆腹地在天宝寨立寨门并题字?大汉皇帝到大夏皇帝的地盘上来干什么?在这些疑问当中,我们可以窥见,大汉皇帝与大夏皇帝之间有着相当多的秘密,有着相当多的默契。
明太祖自己说的实录不会有陈友谅到过西南,到过老川东的记载。因为他懒得费心去编说一些不必要的故事。六百多年下来,各种史料也没有大汉皇帝陈友谅到过重庆的记载,当然这也是明太祖及明成祖等人铁腕控制的结果。
陈氏家族内传大汉帝国二世皇帝陈理及夫人葬于大顺场附近的同乐乡,是否是真实的,不得而知。不过,当年归德侯陈理同归义侯明升一同到高丽,现而今在朝鲜半岛有明升后裔五万人左右,陈理的后人却没有一点信息,这也许可以证明,陈理当年根本没去朝鲜半岛,或正如野史所传陈理后来从朝鲜半岛返回中国,来到鲜为人知的老川东涪陵天宝寨,来到父亲陈友谅曾经隐居和战斗过的地方。
陈友谅为什么在当上大汉皇帝的当年,来到重庆涪陵大顺场?陈理从朝鲜半岛回国后,为什么也来到重庆涪陵大顺场一带?涪陵大顺场何以对陈氏父子有那么大吸引力?可以有一个解读,涪陵大顺场曾经是陈友谅结寨反元的最初根据地,以至于陈理都视其为自己的故乡。也许,陈理曾经生长在涪陵大顺这个地方,对此地有深深的情结。
在涪陵大顺场,即使陈友谅及族人在这里结寨聚族而居,他们出根本不可能以元朝宰相家招摇过市,更不能以钦察余里家族之事相告于人,从此隐姓埋名只图平安生存。为了安全的需要,他们必须修筑一个利于防守的坚固山寨。他们是有钱的大户人家,本来伯牙吾氏的意思就是富有的人,买地筑寨甚至修个寺庙是不成问题的,于是规模宏大的天宝寨修筑起来了。由于他们信仰伊斯兰教,再修一个清真寺吧,必竟一行有很多信徒。由于历史的原因,清真寺就变成了天宝寺。不相信是吧,去考察一下天宝寺一定是西东向的,只有清真寺才是东西朝向的。
元末乱世之中,涪陵大顺场相对来说是一个世外桃源。大户人家筑寨而居,车马云集,百姓乡民安居乐业,耕读传家,平静的山乡显得稳定平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陈友谅家族在这块平静的山乡里留下过不平凡的足迹。
在祖父辈的言传身教下,陈友谅习文练武,学成了满肚子汉文化,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也在心里记住了家族由荣及衰的苦难历史,埋下了复兴的种子。
陈友谅在四川生活了十数年。祖辈已届古稀,父辈已过不惑,而陈友谅已是三十而立的精壮大汉。少年的悲惨记忆不断地涌现在眼前,仇恨的种子在心里不断膨大发芽,陈友谅发誓与大元不共戴天,与妥欢贴睦尔誓不两立。在父辈族人的支持下,陈友谅召集了一大批英雄好汉,教习骑射,演练兵法,最终训练出了一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队伍。
为了成就一番大业,陈友谅同明太祖一样选择了东归红巾军的道路。他带着自己的队伍投奔徐寿辉,成为西系红巾军中一股反元的中坚力量。
据各方家传资料分析表明,陈友谅投奔徐寿辉的时间要早于西系红巾军举事的1351年,徐陈相会还提前三四年时间。在1351年之前的三四年时间里,明太祖朱元璋曾投奔徐寿辉及族兄陈友谅,受到陈友谅等人排挤,因此朱陈兄弟二人心生嫌隙,为日后反目成仇大打出手埋下了祸根。根据江汉一带的传说,朱陈兄弟同根相煎,打斗了十八年,后以陈友谅以身谢世而告终。
陈友谅不杀徐氏
陈友谅得意忘形之时,倪文俊因背叛徐寿辉前来投靠他,他乘机袭杀了倪文俊,兼并了倪文俊的人马,实力大增。兵强马壮,本可成就大业,但多少有些不够仁义的举动,引起了人心背离,手下兵将随时提防和猜疑他的为人。当时夏王明玉珍西迁重庆而兵塞瞿塘,与陈友谅疏远而通好朱元璋。吴王张士诚出于保存实力的考虑,在陈朱大战之际,竟不顾姻亲之情,背盟隔岸观火,企图坐收渔利。陈友谅的性格弱点造成了他的悲惨境遇——众叛亲离。
陈友谅杀了一个本不该杀的人,在急需广纳贤臣猛将之际,杀了手足兄弟赵普胜。当然,这是他中了朱元璋的离间计的结果,实在让人扼腕叹惜。
但是,他的上司——天完国皇帝徐寿辉并不是他杀的。试想一下,一个统帅百万大军的人,智商和情商不至于低到如此水平:在光天化日之下命人用铁锤击碎上司的脑壳,并且这个上司是天完皇帝,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皇帝。尽管陈友谅血管里流淌着游牧民族的血,心性里隐藏着北方苍狼的野性,他也不可能做出这种丧尽天良的蠢事。因为他还要在大汉民族居多的世上混,而且还想混到大汉帝国一统江山。最大的可能是,陈友谅自恃人多势众兵强马壮,瞅准时机还得找一个借口,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或者说逼宫,把徐皇帝拉下了马,自己当上了皇帝。
这不是无端猜想,有江苏东海明恕堂《徐氏宗谱》为证。
谱序有记:洪武二年(1369年),政治达东海,(洪武)帝旨下令徐寿辉率部来降,辉恐帝记恨前仇,不敢来降,率部保守境土,坚持不降。帝三令五申,奈辉势不敌,即瓦解。因此,郡民遭洪军赶散之难。这段文字准确无误地记载了徐寿辉活到了洪武二年。若徐寿辉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果真被陈友谅杀害,则徐氏后人没有任何理由在家谱中记载徐寿辉活到了洪武二年,还使洪武帝三令五申与其通好。
重庆石柱《谭氏族谱》说,在元末徐寿辉、陈友谅互争雄长,天下大乱时,于洪武二年三月初二日辰时,父兄子侄七人,从湖北麻城孝感珍珠码头起身入川……。《谭氏族谱》的记载,说明徐寿辉、陈友谅这两个冤家对头都双双活到了洪武年间。
江汉是天完红巾军活动的主要地带,这一带有很多关于徐寿辉和陈友谅的民间传说,但对陈友谅弑杀徐寿辉的事均不能道其详。说陈友谅杀了徐寿辉,只是朱明皇室的发布的所谓实录,归根结底还是出自于明太祖朱元璋之口。可见朱元璋为达其战胜族兄陈友谅,夺取一统江山的目的,不惜制造舆论诬陷中伤陈友谅,而全然不顾族中兄弟的名声。
虽然说陈友谅杀害了徐寿辉这个帅哥皇帝是冤枉他了,但是,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在采石矾篡位当上皇帝应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陈友谅与徐寿辉有些什么样的交易,只有他们才知道。朱元璋即使知道,也不会告诉世人实情。
贪欢娱兵败鄱阳
陈友谅的大汉国兵力虽强,但强兵不效力也是枉然。
众多的资料表明,陈友谅在掌握了汉王权柄后,更加孤高自傲,骄奢无度。他自恃兵多地广,一味贪图欢娱享乐,并忙于称帝,改元大义,回驻江州(九江),一时军威大振,干戈指处,所向披靡。随着战绩的不断扩大,逐渐拥有了江西、湖广之地后,竟把与自己逐鹿中原的劲敌,也是自己的族弟朱元璋不放在心上,一心只忙于称帝封妃,造宫享乐,以至误国。据说陈友谅命南昌守臣胡廷瑞,在距滕王阁不远的章江门外建成鹿苑一座,不惜重金喂养百头名贵训鹿(大概与刘福通有同样的喜好,甚至更甚一等。),并御笔题写“娱鹿山庄”,每次来游,百鹿身披大红彩缎,颈套各色花环,命妙龄佳丽追逐相戏,其驾驭之妙者,重赏有甚于争城夺地之功。故时谚云:拼死争城夺地,不如骑鹿献戏。骄奢如此,必使效死沙场的将士心若寒蝉,不失江山才是怪事。
在与族弟朱洪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良相猛将离开了陈友谅,最终导致了大汉帝国的覆灭。这个结果不能说与陈友谅的性格缺陷无关。
相比之下,朱洪武不贪享乐,抱负远大。据说朱洪武打败了陈友谅,缴获了陈友谅一架镂金床,他却在众将面前将镂金床毁了,此举深得众将欢心。
陈汉王鄱阳未死
六百多年来,人们都以为,陈友谅死于1363年鄱阳湖水战。现在看来,这种认识离真实的历史差距非常大。
根据明太祖的一家之言,说是陈友谅的60万汉军在鄱阳湖战败,陈友谅决定从鄱阳湖撤退,去往湖南重振旗鼓。在撤退的过程中,陈友谅从他的座舰舷窗中探出脑袋观察战场,被洪武帝手下的神弓手一箭射中左眼,贯穿脑胪一命呜呼。陈友谅忠诚的爱将,张定边带着皇次子陈理,趁黑夜以小船载陈友谅尸逃回武昌,将大汉皇帝陈友谅葬于武昌蛇山脚下。
这些人们熟知的情况,陈友谅的死期和死法,都是朱洪武告诉世人的,属朱洪武独自发布的情况通报(明太祖实录)。从朱洪武发布的情况通报,以及根据这些通报编修的明史来看,朱元璋与陈友谅在安微安庆、江苏南京、江西南昌鄱阳湖等地打了几次仗,都以朱元璋胜陈友谅败而告终。
然而,很多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和传闻家史表明,大汉皇帝陈友谅没有死于1363年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在其后几年里,一直在江西湖南湖北大片土地上,与族弟朱元璋展开争夺战。
也就是说,朱洪武制造了伪史,欺骗了所有的世人。诸君可能不相信,且看一些家谱和地方志传说,然后再下结论吧。
首先说一说江汉一带的传说。特别是鄱阳湖一带民间传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江西一带打了十八年的仗。在这里,需要算一下账了。朱洪武说,陈友谅死于1363年鄱阳湖之战,距1351年两兄弟进入红巾军只有虚数十三年,哪来大战十八年呢。若说朱陈两昆弟早在1346年就开始打仗,那红巾军还没影不说,朱元璋还是十八九岁的小毛孩呢,怎么打起来的?难道是江西湖广的老百姓记错了?打仗非儿戏,朱陈之战历时几何,岂能在众多下江人头脑中记错这么多年?唯一可能的答案是,1363年陈友谅没死,直到1369年,也就是洪武二年春,陈友谅都活着,一直在和朱元璋争夺天下。
重庆市南川区陈氏撰谱人陈霖先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期,收集陈友谅家谱资料十几年,很多陈氏家谱中的陈友谅事迹在他脑海里记忆非常深刻。他回忆说,贵州省仁怀县陈氏家谱中透露,陈友谅在1363年鄱阳湖大战中并没有死,从此隐居了六年。在隐居的六年中,他一直在指挥汉军与吴军打仗。已经八十二岁的陈霖先生,现在还在叹惜当时没有把这些文字复印下来。
陈友谅后裔谱说陈友谅在世时,说了一句对朱洪武无可奈何的话:“今世不得洪武天下,我后世子孙坐尽天下。”祖宗的话,后人大多会照实传录。陈友谅若没活到洪武初年,说什么得不得洪武天下的话?
自称为陈友谅后裔的柯氏家谱这样写道:“元末, 高始祖汉王友谅公,因与明太祖争衡天下失利江西鄱阳湖,遂潜布子孙。”陈友谅只是失利江西鄱阳湖,并没有身死江西鄱阳湖。纵然有失利鄱阳湖包含身死鄱阳湖的意思,那么谁来潜布子孙?
国民革命军抗日将领戴安澜所在安徽无为练溪乡戴氏家族,自称陈友谅之后改姓为戴。其家族传说陈友谅并没有死于鄱阳湖之战,当时死的只是陈友谅的替身。
还有更多方志家史和民间传说,都表明了大汉皇帝陈友谅并没有如他的族弟朱洪武说的,死在了1363年的鄱阳湖水战中。也许,1363年鄱阳湖有可能发生的中国内陆湖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上战争,大汉皇帝陈友谅受了伤,甚至很可能是致命的箭伤,但他那一年没有死。
在湖北西部利川的鱼木寨的传说,也可以证实陈友谅在明初还活着。传说明代初期,与朱元璋鼎力抗衡的陈友谅部由鄂入川,余部到鱼木寨凭借寨头天险安营扎寨,又因寨上人与寨下人为鱼木寨苦苦相争,寨下人久困寨堡不得,感叹“攻寨若同缘木求鱼”而得“鱼木寨”名。
陈友谅死讯的由来,还有一个说法,说是来自于铁冠道人。铁冠道人名叫张景和,是江右的一个方士,道术甚高,人不能测。明太祖皇帝朱元璋驻滁阳的时候,铁冠道人来到军门拜见,明太祖把他留于幕下作为军师,屡屡问计于征伐之事。鄱阳一战,友谅中流矢死,交战两军都不知觉,铁冠道人根据对方气象观测到了情况,密奏明太祖说:陈友谅死了。然而他下面的人不知道,还在为他拼命力战,请您给他作祭文,找几个死囚前去哭丧,对方将士必将失去斗志,我们就会大功告成了。明太祖听从其言,汉兵果然大溃而败。其实这个说法也不过是在表明,陈友谅在鄱阳湖激战中受到箭伤重创,生死不明,当时交战双方将士大多数都不知道具体情况,这个铁冠道人根据战场的各种迹象判断,陈友谅出大事了,设计瓦解了汉军将士的斗志,确实收到了很理想的效果,使明太祖取得了鄱阳湖一战的胜利。此后,明太祖将计就计,乘胜追击,把陈友谅逼上了穷途末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600多年前的古战场,尤其是水战,信息交流是何等的困难。信息不畅通,往往容易被敌方利用。
因此,朱元璋之所以说陈友谅死于1363年鄱阳湖大战,不过是朱元璋分化瓦解大汉帝国阵营的阴招,确实收到了瓦解汉军的理想效果。
鄱阳湖一战铁冠道人制造陈友谅死亡的假消息,瓦解了陈友谅大军的军心,使朱元璋在后来的时间里,一直利用这个假消息继续迷惑世人。
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朱元璋并不想让世人过多地知道,他与族兄陈友谅争战的事。由于在湖南血腥征剿陈友谅涉及明太祖“与国同济”的家世机密,明太祖只得不惜一切代价地涂抹掉湖南征战陈友谅的历史。由于朱洪武是在与族兄陈友谅作战,陈友谅麾下有很多朱洪武的父老兄弟,既要剪除大汉帝国的党羽,又要保全父老兄弟,使得朱洪武发布了很多奇怪的密令,采取了很多令人费解的行动,这些都暴露了朱陈二人机密身世和同族关系。朱元璋实在不想在陈友谅身上费过多的笔墨,在说道大汉陈友谅时直接去头掐尾。因此,陈友谅只有早死了。陈友谅“死”于1363年鄱阳湖水战,之后的血洗湖南也没有必要再说了。
本来朱洪武发布虚假战报,说陈友谅死于1363年的鄱阳湖之战是不实之词,可这个不实之词也被后代人利用。当时也并没有确定是哪个弓箭手射中了陈友谅,实际上也并没有人胆敢承认在鄱阳湖上射杀了陈友谅,可是在一百五十年后,郭勋编撰的小说中却将这大功归于他的始祖,也就是明朝开国功臣郭英。这个郭勋在嘉靖初年的议大礼事件中,郭勋百般迎合明世宗皇帝,因而骤得帝宠。议大礼事件,就是明世宗朱厚熜,非要把自己那个不是皇帝的生父定为皇考,遭到百官反对的事件。这事大概在郭勋等大数大臣的迎合下明世宗获胜。郭勋是个政客,但却又舞文弄墨喜涉书史,曾经主持刻印过《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对这两部小说摆脱主要靠抄本流传的状态起了积极的作用。郭勋为图谋进爵上公,编撰了或授意门客编撰《皇明开运英武传》,后来不知被何人改编为《大明英烈传》,书中称其始祖郭英在明王朝的立国过程中立下巨大功劳。郭勋又买通宫廷内专说平话的太监,让他每天在明世宗前讲述《皇明开运英武传》中的故事,并介绍说,这是代代相传下来的旧故事。 明世宗听后感到郭英功大赏薄,便下旨改封郭英为翊国公,配享太庙。于是郭勋不仅世袭翊国公的爵位,而且还官拜太师。可是过了没几年,郭勋因“挟恩宠、擅朝权、恣为奸慝”而被捕入狱,最后死于狱中。想必是明太祖在九泉之下清算了郭勋为祖虚报战功的罪孽。
民间对郭勋为祖请功之说,多有评论。明时万历举人、文学家沈德符所撰《野获编》里说,“郭勋卑劣,侵冒射杀陈友谅之功,为其祖百计设谋,冀达上听,企图封赠世袭。”沈德符一番仗义执言,实在少见。想必沈德符多方考证得知陈大汉在鄱阳湖一战未死,才断定郭勋卑劣为祖请功。
大汉王退居湖南
大汉皇帝陈友谅鄱阳未死,他后来到了哪里呢?湖南,有众多的方志、家谱和传说作证!
先看湖南一些史料和传说中陈友谅在湖南的情况。要知道朱洪武自己说的,他没有在湖南跟他的族兄陈友谅争战,可家史野史传说的情况恰恰相反。
湖南临澧相传,明太祖朱元璋追赶汉王陈友谅至太浮山,因刮七天七夜的黑沙风,救了陈友谅性命而得名的黑沙溪,现居住着数百户刘姓山民,此刘姓乃陈友谅之后裔,至今尚存陈刘不通婚的习俗。
湖南株洲市《攸县罗氏族谱》记:“元季末,陈友谅据湖南,与朱元璋争雄事败,元璋纵兵屠戮,湘江两岸,人烟几绝,史称朱洪武血洗湖南。其后,当地郡守招四方之民分耕其地。”
湖南长沙七宝山镇的当地老人说,铁屎山有铁矿,朱洪武打陈友谅时,在这里炼铁打造兵器。
湖南上湘虞塘罗氏有一个叫志洪的祖公,出生于1350年,曾参加陈友谅的义军。若陈友谅死于1363年,那么当时这个罗志洪老前辈,一个十三岁的小屁孩参加了陈友谅的义军?只有这个罗老前辈十七八岁时才有可能参加陈友谅的义军,这年代应当是1368年左右了。难道是罗氏家谱错记年代啦?那这个事暂时不说,且看其它的证说。
相传,湖南浏阳蒸菜起源于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湖南开战。朱元璋与陈友谅开战荆楚,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又不误农耕,晨起便将一天的饭菜放入蒸笼柴草加热,饭熟了菜也熟了,这一习俗被广泛流传,沿袭至今,形成一种极具特色的风味菜系。如果依朱元璋所说,他与陈友谅压根就没在湖南浏阳开战,何来这道浏阳蒸菜的传说?
相传,元至正二十四年,也就是1364年,汉王陈友谅占据湖南各郡,朱元璋与陈友谅曾大战于平江,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其余47处寨堡一一被攻破,最后唯有密岩寨久攻不克。陈友谅至少在1364年还活着,这是朱洪武宣布陈友谅1363年死于鄱阳湖的第二年。
湖南怀化西南70公里处雪峰山古佛寺,据说是陈友谅明初兵败隐居之地。
湖南湘西传说元末陈友谅被朱元璋追击,逃到湘西龙潭后,本想归隐山林,与世无争,不料朱元璋追兵又至,陈友谅仓促应战,最终死于红岩岭。
长沙七里营陈氏,开基于长沙嵘湾桥,再徙七里营。族人多分布在西乡、湘阴、临湘等地,清光绪二年(1875年)建家庙于长沙戥子桥。族谱上说在明洪武初年由江西泰和因避陈友谅之乱迁湘。洪武初年避陈友谅之乱?如果陈友谅没有活到洪武初年,还需在洪武初年避陈友谅乱吗?
湖南湘潭方上桥周氏传说,陈友谅鄱阳湖兵败后,其实并未身亡,而是一路乞讨,辗转来到湖南湘潭方上桥,最后饿倒在方上桥一大户人家的门前,家主夜中梦见一火红的太阳坠落门前,遂到门前察看,见一乞丐晕倒阶下,数条小金龙绕梁而舞,家主认为此乞丐必非凡人,于是将其抬进屋内,好生招待,与其交谈,见他豪迈多识,乃将女儿许配与他。陈友谅为躲避朱元璋追杀,从此自称姓周。
这些传说不至于都不靠谱,只要有一个是真实的,就可证明陈友谅在鄱阳湖没死,而是到了湖南湘西部。要知道朱元璋直说陈友谅在鄱阳湖死了,陈友谅的生命终结于鄱阳湖,鄱阳湖西部的湖南,陈友谅只有投胎转世后才能去了。
湖南诸多陈友谅的传说,使湖南人误以为陈友谅出生于湖南。据长沙《陈氏家谱》记载,元末陈友谅即为长沙渔民,他家住长沙石门坎,12岁打鱼到湖北,落籍沔阳州。
湖南人至今还引以为荣:湖南人没什么可牛的,只是出了一个和朱元璋打得天翻地覆的陈友谅而已。
湘西百科: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与陈友谅战于潘阳,时保靖土司已纳土归顺了明朝,并跟随明太祖朱元璋从征。在潘阳一战中,保靖土兵组成敢死队,操七艘轻舟,载火药、芦苇,冲入陈友谅的船队,纵火焚舟,焚溺死者无数,为朱元璋击溃陈友谅主力立下战功。《明史·太祖本纪》载:“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实火药芦苇中,纵火焚有谅舟。”据保靖土司家谱载,史称“敢死士”实为保靖土兵充任。
湘西人世代相传,元末明初,朱元璋、陈友谅争战湘西十余载,造成田土荒芜、十室九空。……
族谱地方志百分之百准确是不太可能的,但多个地方志多个族谱都是讲述同一个事,即大汉皇帝陈友谅最后的岁月在湖南。你说可信度高不高?
在湖南,有关朱元璋与陈友谅开战的传说很多,这些传说一改几百年人们的历史印象,证明1363年后陈友谅仍生活在湖南。民间为何有血洗湖南之说,其原因在于陈友谅在生命的后期在湖南与朱洪武抗争,引发了朱洪武血腥征剿湖南。
关于陈友谅在湖南的这段历史,没有刻录在官方的正史上,只留下了湖南民间的血色记忆。
朱洪武叹惜英雄
陈友谅英雄末路,落草为寇,最后死于湘西。朱洪武于内心深处,对这位族兄却是非常敬佩的。只是为了争取天下,才不惜将这位陈大英雄肆意抹黑。
大汉帝国消亡后,朱洪武对陈友谅父子兄弟极尽全能善加安抚,甚至加官进爵。在明太祖实录里也看得出朱洪武对陈氏的极力优抚。
世间传说朱梓是陈友谅遗腹子,朱元璋收养后封为潭王,对于史学界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谈,其实这件事倒极有可能是真的。人们总以为陈友谅死于1363年,潭王朱梓生于洪武二年(1369年),从而断定潭王朱梓不是陈友谅遗腹子。殊不知陈友谅确实活到了洪武二年,朱梓是陈友谅遗腹子完全有其可能。朱元璋争得了天下,将族兄之子视为己子抚养,或可减轻自己内心的愧疚,以告慰族兄陈友谅在天之灵,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这个潭王朱梓长大之后,得知自己身世,立志为父报仇,引发朱皇帝加罪,于是朱梓畏罪合家自焚的惨剧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试想,朱梓确为朱元璋亲生子,何故做一个“宁见阎王,不见贼王”铜牌,随时激励自己复仇。谋反计划暴露后,潭王朱梓自觉无颜见洪武,只有一了百了。其实,在洪武帝心中,朱梓犯多大的罪,也不致于非要合家自焚。
朱洪武为了给世人一个交待,直说陈友谅死于鄱阳水战,太尉张定边同陈理连夜带友谅遗体,返回武昌办理丧事。其实南京大桥南桥头陈友谅墓,不过洪武帝安排设置是一个衣冠坟,真身不在其中。六百多年后红卫兵凿开一座空墓,世人才知真情。
洪武帝说陈友谅死葬于武昌,知道真情的太尉张定边只得回避世人的追问,他默然隐身,来到四川彭州银厂沟九凤山祖师庙出家。他为了将历史真相告诉世人,写了一个陈友谅真迹的秘本,后有人在庙里木板壁上刻下秘本部分内容,六百多年后当地人牟老头保存有抄本。可惜木板壁毁于文化大革命,而牟老头和抄本毁于2008年“五一二”大地震[注:2012年3月19日寻访潼南县文化局退休干陈文祥,他介绍四川彭州银厂沟九峰山祖师庙附近,牟老头手中有一些资料,并说陈理有后人在彭州。几经周折找到了九峰村彭书记,经询问2008年5月12日一场大地震毁掉了一切,牟老头的住宅变成了废墟,那本书可能记载有珍贵历史的书本自然消失了]。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啊!关于陈友谅的历史真相,注定永无第一手资料做实。
天可怜见,陈友谅!没死也被族弟咒为死人,活着也被皇帝视为鬼魂。英雄一世,凄惨末路,让身为皇帝的族弟朱元璋也时常冒出一身冷汗。
据说朱元璋进兵武昌时曾来友谅墓祭奠,手书“人修天定”四个字于墓前,算是朱皇帝对族兄陈友谅的一个大致评价:人尽可以修行以平天下,然天下事由天定。
传说明万历末年,有陈税(虽然姓陈,大概不是陈友谅之后)盗掘陈友谅墓,当即风沙大作,天地昏暗,雷声隆隆,掘墓者只得停工,天复光明,彰显上天对陈友谅英灵的暗中庇护。历朝历代,几经整修,表达了世人对大汉皇帝陈友谅的敬仰之情。
陈友谅墓坐北朝南,墓前立水泥镶嵌的麻石墓碑,高两米,上书:大汉陈友谅墓。墓前建有牌坊,前额书“江汉先英”,后额书“三楚雄风”。
陈友谅,当不愧为江汉先英,亦不乏有三楚雄风。
源自 钦察王子
整理:贵州省义门陈氏武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