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义门陈起源…………………………………………………………1
二、 义门陈历朝事迹状 ………………………………………………4
三、 分 庄 记 ……………………………………………………7
四、 江州义门旌表记 …………………………………………………7
五、 太邱公碑文 ………………………………………………………8
六、 江州义门陈氏碑文…………………………………………………9
七、 嘉祐七年分庄诏 ………………………………………………11
八、 敕封江州义门陈氏分庄十二郎记(节选) …………………11
九、 谢 恩 表 ……………………………………………………12
十、 奏义门卑幼妄擅典卖田产状 …………………………………13
十一、谢贷粟表 ……………………………………………………13
十二、康戬贷粟疏 ……………………………………………………14
十三、敕赐陈氏旌表门闾 ……………………………………………15
十四、宋授陈旭将仕郎守江州助教敕 ………………………………16
十五、宋赠义门陈氏始祖五世公爵敕 ………………………………16
十六、宋授陈蕴将仕郎守江州助教敕 ………………………………17
十七、义门家法三十三条 ……………………………………………17
义门陈起源
义门陈氏始祖乃陈旺,字天相,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4月遵祖父陈伯宣命,由庐山龙潭窝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开创基业。陈旺娶妻孙氏生子二,长子陈机,次子陈棋。陈旺寿终八十一岁,葬于义门东臬岭龙池山(今旺公山)。
陈旺自开基以来,以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建书堂(东佳书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邻,睦家人,使义门陈氏家族人才辈出,义风蔚然而日益昌盛,为义门陈氏后来聚居数千口,合炊几百年奠定了文明的良基。
义门盛况
1.累受旌表。
义门陈氏自建庄至分析,跨两朝,历时三百三十二年,先后累受唐宋两朝数位帝王的亲笔敕赐旌表和诸多将相名流诗赋赞誉。
(1)唐朝旌表
唐僖宗李儇于中和四年(公元885年)御笔亲题“义门世家”,并赐一联“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以示赞誉。从此,陈氏即把原常乐里永清村改为“义门”。
唐昭宗李晔于大明元年(公元890年)御笔亲题“旌表义门陈氏”,由此即定名为“义门陈”。今外地仍称车桥镇义门村为义门陈。
南唐王李升于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赐匾一块,上书“义门”二字,标揭门闾。至此,“义门陈氏”自陈旺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开基建庄至南唐李升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在唐共历时206年,先后受到三位帝王的旌表,后人有义门陈氏始于唐之说。
(2)宋朝旌表
宋太宗赵匡义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7月15日御笔旌赐“忠者世家”,又于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赐“真良家”和“义居人”,同年下昭将“义门家法”收藏于国史馆,并遣内侍裴愈赐御书三十三卷在义门敕建御书楼,将“真良家”三字悬挂门首。宋太宗又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为义门亲题:
水阁山斋架碧虚,亭亭华表耀门闾。
祖宗遗下林泉汁,子孙相承孝义庐。
原上鹡鸽常救难,庭前棠棣每添辉。
疑川郡派传千古,芳振江南绍有虞。
和“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的诗句以示赞颂。
宋真宗赵恒赐联“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无双”,并于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于旌表门外,筑高台丈许,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六个大字。
宋仁宗赵祯嘉(示右)五年(公元1060年)追封义门陈氏五世祖陈旺、陈机、陈感、陈兰、陈青分别为晋国公、齐国公、吴国公、燕国公、许国公之谥号,又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赠义门分庄一诗中写道:“江洲久著义门庄,珠辉玉廊孰同行。蒂固根深谁与并,庄上分庄岁
长。谩夸诗礼追邹鲁,须信簪缨赛谢王。子孙各知道义范,永于瞬德有重光。” 时年义门陈氏建庄已历时331年,3900余人聚居合炊。
由以上两朝帝王的诗联旌表中,可以断定“义门陈氏”是古代文明之典范,作为一个家族累受两朝历代帝五的旌表,可称中国古今之最。据史料记载,“义门陈氏”在宋仁宗时期处鼎盛时期,当时在义门陈氏忠义孝悌的感召下,江南人家平纠纷,净争讼,知礼仪,忠国家,呈现一派耕读升平的景象。因此,后人有“义门陈”盛于宋之说。
2. 兴盛规模
(1)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义门陈氏建庄合炊累计历时332年,聚居18代,人口3978人。
(2)至公元1063年,义门陈氏一家历代为官人数约30人,历受封赠42人,历代累计中举120余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
(3)至公元1063年,义门陈的建筑有:义门正宅、御书楼、东佳书院、东臬祠(旺公祠)、太公堂、祖训堂、德星堂、大学院、接官厅、刑仗厅、太圣院、得胜楼、九里殿、永清祠、都察院、百犬牢、秋千院、望仙亭、嬉戏亭、真君祠、五祖碑、藏书楼、百柱堂、兰官、廨院、道院、义门、义酒坊、酒店、馈堂、公堂、鼓楼、洗米池、酒泉井、茶房、新迁祠、先祠、义碑,筮法亭及田庄、园林等三百多处。
(4)宋真宗听说义门陈氏“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一十五代未分居(仁宗时期义门分庄时为18代),农夫不怨耕田苦。”惊叹不已,连命义门族人进朝加爵,并额外恩准义门陈氏铸造家币以示荣宠(海外至今仍有人收藏铸有“义门世家”字样、外圆内方约一寸直径的铜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由此可见,“义门陈”当时“楼阁连云延四方,旌旗映日紫气长,农夫耕种犹作赋,学子吟哦翰墨香”的繁荣景象。
义门衰弱
1.两次分庄
(1)宋仁宗嘉(示右)七年(公元1062年),有重臣包拯、文彦博等上书,论德安义门陈氏人口过于集中,朝野太盛,似有王气,以人多地少、供给不足为由建议分析“义门陈氏”,宋仁宗出于维护统治阶级自身利益,于公元1063年赐“义门陈氏”以“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成延继。”遣地方官员谢景初、吕海、范彬等人于同年7月初三到“义门陈”,将12个派行分析为291庄,其中迁往江南110庄,楚地91庄,两直、川浙广闽90庄。分布全国七十二个郡(今年18个省)耕种生息,奉江洲德安义门为世家。
(2)元未明初,陈友谅兵败于朱元璋之后,朱元璋对德安义门进行第二次分析。
2.两次兵灾
(1)南宋时期金兵犯境,金兵元帅金兀术派兵对抗金名将陈郜故里即德安义门进行残酷的烧杀抢掠,将义门陈唐宋时期的建筑夷为平地。义门陈受劫后,分析出去的陈氏后裔云集故里,捐资重建家园,至元未时期“义门陈”庄又重展雄资。
(2)元未,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兵败后,朱元璋为报复,派兵进驻陈友谅故里“义门陈”,进行了洗劫,并将“义门世家”陈姓定为“胥民”,致使分析出去的陈氏后裔纷纷逃亡海外,也正因此,陈姓而遍布天下。
义门陈历朝事迹状
修真宗皇帝一朝正史,要见义门陈氏自来义居事迹及朝廷有何恩赐旌表次第,立便取来,仔细具录。
……臣泰家先祖自宜都王叔明之后,五世孙兼,唐开元(713—741)举进士第为右补阙,仍留翰林院,赠秘书少监。生京,进士及第,德宗朝(780—804)官至给事中,集贤院学士,以从子褒为嗣,官至盐官令;生瓘,高安县丞;其孙避难于泉州。生六子,惟五子伯宣有文史之才,与马总友善。因游庐山结茅晦迹,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名闻朝廷,累召不起就拜著作佐郎。后置庄田于江州德安县,子孙因此居住,恪承祖训,屡世同居。唐僖宗(873—888)朝,令行旌表。
大顺中(891),崇授江州长史,立家法三十三条,置主事,设库司,建书堂,立庄首,自此始也。直至升元元年(937),江南伪命特立义门,县帖差人于门首竖大柱两条,长可二丈有余,右镌“义”字,左镌“门”字,既立义门。仍除正苗正税外,免杂差科徭、盐曲线绢等。时家长(陈)衮授江州司户参军。衮死,昉为家长又授文林郎试太常寺奉礼郎,累世同居,世守家法。
我朝太祖皇帝开宝八年(975),右补阙知江州事张齐贤奏:“据伪署文林郎试太常寺奉礼郎陈昉状称:“一十三代同居,二千七百余口,在伪命蒙恩除正苗正税外,免放差役沿科物色。前件可以敦化民俗,激励黔黎,虽属伪命日事,敢不腾录奏闻。”牒命敕旨,宜令江州一依伪命同施行,仍除正苗正税外与免杂差徭役。昉死鸿为家长。
太宗皇帝太平兴国七年(982),樊若水为江州东路转运使复令江州并督陈氏积年沿征杂配。右直史馆、参知政事赵普奏言:“陈氏历代孝义之家,前李煜时尚蒙蠲免杂配,幸至圣王岂合征收?宜悉免本户沿征杂役,庶彰大化。”是岁张相会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亦奏:“据江州德安县状申、陈鸿家自来积善、孝悌相承,义聚一十四代,迄今四百余年。方逢圣运、实厚人伦,本户沿征曾经奏免,著复依前东路转运指挥,一户沿科虽多,在国不足为利。其陈鸿户下除正苗正税外,所有杂科乞仍免征。”敕命并依所奏施行。鸿死兢为家长。
淳化元年(990)殿中丞康戬因勾当公事至陈兢家。见人众、家贫、田畴不广、供给不足、每春首却于乡闾剩余之家贷借四千斛方得接食秋成,倍费二千斛息利。遂奏乞至春首借陈兢家粟二千石,候到冬收之日一斗只纳一斗。上从之。兢死,肱为家长。肱死,袭为家长。袭死,旭为家长。
至道二年(996),殿值裴愈散赐御书到陈旭家,见聚族益众,家道贫困。遂奏旭家纳米二千七百余石,每年江州输纳,往回四百余里,尽是辇运,倍费盘缠。奏乞就本县输纳,实省脚值。蒙敕特许本县送纳。愈又上陈氏家法二篇。太宗皇帝叹曰:“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遂赐“真良家”三字。侍臣又谓:“江州陈氏一家孝友恭俭无比,长幼三千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闺(阖)门之内,肃如公府,近为本郡岁歉以官粟二千石贷之,后家长旭但肯请其半。且云:‘啬而食之可以及秋,’或谓何不受而粜之,以邀善价。旭曰:‘朝廷以吾家食众,居荒歉之岁,特以王赋贷私室,岂可见利忘义,而为罔上之事乎。’”上为叹惜,因赐之诗。
真宗皇帝景德三年(1006),侄延赏受殿中丞知南容州赴任,便路经过本家,见诸庄子侄勾当不告家长,擅自典卖田产,深虑不省卑幼递相仿效,坏祖先之义范,辜负圣朝奖励之鸿恩。到任后,奏乞差官追领臣家卑幼子侄与承典豪民一并提勘,将庄田所典得钱谷去着敕降断还。蒙敕下江州,差大理评事知本州德安汪白勾勘,钱谷多无去着,及利过于本。……江州检格业还本主,财没不追。旭以守义年深,不欲违负乡人,钱谷逐年还足。后来虽至困穷不敢私卖田产,上负圣恩。
大中祥符四年(1011),赐家长旭诰敕一道,特授将仕郎守江州助教。旭死蕴为家长。
天禧四年(1020)奉敕诸州军监应有旌表门闾人户,仅免户下物役,其余合差人夫科配物色并依例施行,不得放免。其义门合行事件,只仰依格,敕指挥州、县详义门事实,与其余旌表不同。
天圣元年(1023), 见义门孝义之风卓然无比,追赠义门陈氏先祖五世公爵, 许立祠堂以奉祭享, 旌其义也。
天圣三年(1025),奉敕应有官户只买水田三十顷。泰家义居三千余口,田畴窄狭,与其余官户不同、遂有状申州。当蒙知江州李原颖依状与奏,特敕许与从便置买田产。
今上仁圣皇帝天圣四年(1026),又见陈蕴曾授敕不曾科配,蒙赐蕴敕一道,特授将仕郎守江州助教。蕴死,泰为家长。
太岁已已年(969)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徐锴撰《陈氏书堂记》。随状投下。
咸平五年(1002)制诏总裁胡旦撰《义门记》,凡户下起止事迹总在其中。随状投下。
历朝圣皇赋诗,随状投下。
右泰所奉帖命,取本家自来义居事迹及朝廷有何恩赐、旌表次第者。窃以泰家自叔明王分封以来,几更其代,几更其迁矣。然纪其年,自隋唐五季以来,至于圣朝,不越四百八十载,一十五世不见分,聚族三千七百余口皆是义聚事迹。累蒙圣朝恩赐次第,已在前项开说,并是指实,具状申闻。
天圣五年(1027)七月二十四日江州义门陈泰谨状。
分 庄 记
余家自宜都王分派以来,几更其代,几迁其居矣。然纪其年,自隋唐五季以至圣朝,已越四百八十余秋。迨旺公始迁德安常乐里,至崇公持家有道,率下以礼,室无私财,厨无别爨,大小一心,合德同风;荷累朝之恩光,传义风于千古;共勉修齐之志,谁萌分析之心?今奉敕析居,众官临门监析,势不容己。以御赐“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字派名,阄分二百九十一庄。计江南一百一十庄,楚地接壤九十一庄,二支守祖居,以奉祀先祠,其余详载分庄记。书之以梓,刻之以石,立于广堂之东,盖之以亭。俾后之远迩各庄子孙往返于此者,见碑迹相传,动其报本追远之思,敬宗收族之意。祖宗之产虽析,子孙之心莫二;仍效前人之规,恪守义门之训。往来莫间,音信莫疏,长幼必识,尊卑必辨,自一至众,以义相继;不以一分而坠数百年之义风。则今日之一义门,后日千百万义门自此始也!是为嘱。
大嘉祐八年三月,分庄阕终,家长同具,书于广堂。
江州义门旌表记
陈 亮
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四月,诏贷江州义门陈兢粟。初,江州陈宗数世同居,唐僖宗旌表其门,而南唐又为之立义门,免其徭役。厥后子孙繁衍,长幼七百余口,不畜婢妾,人无闲言,每食必群坐广堂,卑幼人等,别为一席。有犬百余,共牢而食,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建书楼以延四方之士,乡里化之。知州康戬请每岁春首贷陈氏粟三千石,秋收还官,令建孝义坊。夫张公艺九世同居,忍也;而陈氏十四世同居,公也。忍则无嫌心,公则无私意,能忍而能公,治家之良法也。按陈氏乃陈宣帝第六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也;历隋唐五代以至于赵宋,敕诰频锡,富盛莫比。后之子孙,尚其勉诸。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正月十八日 陈亮
太邱公碑文
先生讳实,字仲弓,颖川许人也。含元精之和,应期运六数兼资九德,总修百行,于乡党,则恂焉,彬彬焉。善诱善导,仁而爱人,使夫少长咸安怀之。其为道也,用行舍藏,进退可度,不徼许以干时,不迁貳以临下。四为郡公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宰闻半岁,太邱一年德务中庸,教敦不肃,政以礼成,化行有谧。会遭党事,禁锢二十年,乐天知命,澹然自逸,交不诌上,爱不渎下,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及文书赦宥,时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千老,四门备礼,闲心静居。大将军何公,司徒袁公,前后招辟,使人晓喻云:"欲特表,便可入践常伯,超补三事,行佩金紫,光国垂勋"。先生曰"绝望已久,饰巾待期而已"。皆遂农杨公,东海陈公,每在衮职,群僚贺之,皆举手曰:"颖川郡陈君,绝世超伦,大位未跻,惭子藏文,窃位之负,故时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
年八十有三,中平三年八月丙午,遭疾而终。临殁顾命留葬所,卒时服素,棺椁财周榇,丧事唯约用,过乎俭。群公百僚,莫不咨嗟!岩薮知名,失声挥涕。大将军吊祠,锡以嘉谥曰:"徵士陈君,禀岳渎之精,苞灵曜之纯,天不因遗老俾屏我王,梁崩哲萎,於时靡宪法缙绅儒林,论德谋迹,谥曰,文范先生"。传曰:"郁郁乎文哉!"书曰:"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存诲没号,不亦宜乎?"三公遣令史祭以中牢,刺史敬吊。太守南阳曹府君,命官作诔,曰:"赫矣!陈君命世,是生含光,醇德为士作程,资始既正,守终,又令奉礼,终没休矣!"清声遣官属掾吏,前后赴会,刊石作铭。府丞与比县会葬,荀慈明、韩元长等五百余人,缌麻设位,哀以送之,远近会葬千人已上,河南尹种府君,临郡追叹功行,述录高行,以为远近鲜能及之。重部大掾以成时铭,斯可谓存荣没哀,死而不朽者也。乃作铭曰:"峨峨崇岳,吐符降神;於皇先生,抱宝怀珍。如何昊穹?既丧斯文。微言圯绝,来者曷闻?交交黄鸟,爰集於棘,命不可赎,哀何有极"!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
江州义门陈氏碑文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运化天之全功也,刚柔成形地之全德也,仁义属教人之全行也,是以古之圣王则乎,天法乎,地理乎,人性乎,尧舜帅天下以仁,汤武帅天下以义,义者仁之基、行之本,生民之大要也,莫不敦九族、协万邦、厚人伦、美风俗者也,昔周德方盛,文王化行关睢乐而不遥,螽斯欲而不诟,子孙众多流于歌咏,故其诗曰:螽斯羽诜匕兮,宜尔子孙振兮,内崇亲威,外树声教,所被由家而国;故其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成王之时管蔡失道,周公摄政大义行诛,自是宗亲恩渐疏缺,召公伤其不协作,诗纠合故其诗曰棠棣之花鄂不华,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迨至幽王不亲九族,好谗信邪骨肉相怨,父兄致刺而作诗焉,其诗曰骈骈(角弓字)翩其反矣,兄弟婚姻无胥远矣,平王东迁,泽不下降,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故,其诗曰:绵绵葛荔,在河之浒,终远史弟,谓他人父,亦莫我顾,周鼎既亡,战国飙骇,秦废诸子,汉灭宗亲,魏则聚邺,以终亡晋;则分藩而致败,南北不竞,唐随失纲,骨肉参商,宗族鱼肉,朝不自理,政奚有经广明以来,中原板荡而江表无事,人民安乐,匡庐崔嵬号为南障彭蠡,浸其左九江,控其右豫章,都其南浔阳,宅其北山高,水澄秀甲他郡,土沃人阜,名闻远方,家崇恺悌之风,门尚敦睦之义,其籍甚者唯陈宗乎,按陈氏宜都陈叔明四世孙兼,举唐高宗上元进士为右补阙,赠秘书少监生京进士及第官至给事中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无子以监官令褒之子灌为嗣,官高安县丞娶孙氏生镶,避难于泉州娶谢氏生伯宣,伯宣隐居庐山注司马迁史记,征诏不起,就拜著作郎,其孙旺徙居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旺生机、机生感、匕生兰、兰生青、青生六子,曰伉、曰侍、曰仲、曰俛、曰伟、曰伸、六而十九,十九而三十有六,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矣;仲子崇以治家之道为仁之本,欲隆风教之先必从孝弟而始,乃撰家法垂示将来;故序云:我家袭秘监,累功承著作之诒训,代传孝弟,业继典贲,由是子众孙多,上下相睦,将恐睇云云渐众,愚智不同,苟无敦睦之方有乘负荷之理,今设之以局务、垂之以规程,推功任能,惩恶劝善,必令均等,务要和同庶令子孙无间言而守义范也,于是,立主事以专家政,置库长以掌家财,立庄长以督租梨勘司以序男女,学堂以教童稚,道院以业焚,修巫法以备祷祈,医士以供药石,东佳书院以待学者,德安轩宇以奉公门,其余酒浆盐米之储,巾履笄箱之用,三时饮食之节,四时宴会之期,长幼出入之仪,晨昏定省之礼,婚祭吊葬送往迎来,赏以勤能罚以惩恶,凡诸线细莫不周详,而且藏获不入其门,鹰犬不为其玩,天文图纬之学,继横权变之谋,佛图桑门之言,商贾营贩之利,禁止不习惧败家风,是以室无私财,厨无别馔,大小知教,内外如一,于时崇为江州长使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钽袋,家法之行如于唐(昭宗)大顺元年庚戌(公元890年)也,至五代南唐,衮为江州司户参军,昉侍太常寺奉礼郎,旌表孝弟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义门之立始于南唐长元元年丁酉(注查史无此年)也,升卒景立景卒,煜立又镌其沿征科役,宋太祖开宝末,江南平江州未下主将曹彬移牒存抚及成平又奏免两税,正色外并免沿征杂配,率初池州樊若水游学东佳,陈氏待以常礼,及归天朝擢迁侍御史为江南转运使,令江州并督陈氏积年沿征杂配,陈氏以状闻诏免差役,太祖太平兴国七年(注公元982壬午年)改右补阙直史馆张齐贤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注张公于公元1014甲寅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卒),奏言陈氏积世义门全家孝行,李煜时尚蒙镌放归圣朝后,岂合征收宜免本户沿征杂配,庶彰大化诏可淳化初殿中丞唐戬理江州事,又奏陈氏一宗骨肉千口,近年乏食饥贫难济,请每年春首贷米二千石,以瞻之候,丰年还官从之宋至道二年(注公元996丙申年),太祖遣内侍裴愈散御书,表三吴名山寺观德义之家,皆赐本陈氏所得三十三卷,藏之于家,愈复上陈氏家法二篇,太祖曰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刺愈送史馆缮写赐王公各一本,使知孝义之风焉,愈遂言陈氏租米税二千七百余斛,距江州二百余里,舟车不通,常费二千余斛脚值,若就德安县仓以冲军马驿料,则天恩加惠义门者厚矣,太祖许之,自是陈氏省费,官民称便,始者陈氏二百人,而家法立三百口,而义门立开宝之末计七百四十口,咸平三年(注公元1000庚子年)增至一千四百七十八口,然则青显祖也,伉二世长也,崇三世长也,让四世长也,识五世长也,昉六世长也,鸿七世长也,逵八世长也,竞九世长也,肱十世长也,袭是十一世长也,旭十二世长也,春秋传曰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自旺至青五世矣,至衮八世矣,镶衮兄弟也,共为一世,衮立义门,子昉主家三十五年最盛,由鸿以下又兄弟也,崇为长史勋为蒲圻令,玟为德安令,礼为吉玉府司马,衮为司户参军,昉试奉礼郎,恭为洪州掌书记密知舞阳县事,赏为渭州军士推官皆衣冠之荣者也,若圭俦为节度押衙扶为都知兵马使,镶为御前兵马使,缪、渥、蔼为节度总管,郜为感义都军头,彰、巨、辉为讨击副使。谦为馆驿使,凉为教练使,矫为三司国学士,皆文武宦职之崇者若,晋为三史,用为三礼,昭、昱、琛、卓为三传,逊、严、度、渐、绩、诱、永、陬、延、年并举进士,乔、省、象、诰、策、碧、岳、位、谂、延、芝具擅词坛,皆文学之英才也,斯乃五世而昌,八世而大,非独田完之,在齐实乃陈氏之于今日也,夫天地一气也,万民一性也,政教一体也,若清若浊者,为善为恶者,好仁好义者,固有不同,予观陈氏之宗,清而纯善,而和义而正才者,不竞技者不衍清纯者也,富则不骄,贫则不怨,善和者也,有勇不犯,有刚不折,义正者也,吾以为士民之家未有若陈宗者,其谓敦尧舜之道,循汤武之法,受文王之化,承召公之诗,欤不然何其义之若是哉,天兵之讨江州也,陈氏昆弟七人在围中及城破军民杀伤殆尽,七人共处同归,一无所伤义之感也,至道以来仍岁饥旱,陈氏举宗啜粥杂以藻菜怡然相存,义之至也,若天无灵害,时无疫厉,岁有丰穰之利,政有富教之施,岂惟寿考之为福,亦将千意之是保,丁酉岁夏予以尚书兵部掌纶诰持史笔坐司命不当遭贬岭表,己亥岁会赦东归,辛丑春过浔阳登庐山,因访名家得诣陈氏览世谱阅家法询事实籍口属具,知其状因为之记,庶乎传之四方留示来业。
渤海中书舍人: 胡旦撰
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注公元1002年)风十二月壬戌朔五日丙寅书
嘉祐七年分庄诏
唯尔江州德安县义门陈氏同居一十五世不为不久,义居三千九百不为不多,朝廷恩赐盖已有年,各属安存已非一日,窃虑尔民生齿日众,难为统属之方,年谷不登,得无饥馁之患?但世道颓靡,已匪唐虞之日;人心不古,岂皆尧舜之民?恐后失于检束,变起不虞,上负德于朝廷,下遗羞于厥祖。朕为尔等恤之怀之,特诏尔民分居。硕业析俭营生,持已往之仁,以杜将来之患;尔等各宜殷勤是务,毋辜堂构之谋;棺弟同泽,弗负丝纶之贵。鸟兽有异巢之日,烽茧有散处之时;物类犹然合离,人生岂可长群?盍各遵依,勿怀晋变。
特诏。
圣宋嘉祐七年壬寅 (1062)年七月
敕封江州义门陈氏分庄十二郎记(节选)
嘉祐七年,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率官临门监析,见众人骨肉难舍,面有愠色(怨怒)。忙奏请皇上:……敦厚仁风,性情也;丰厚殷富,人情也。非性情无以统人性,非丰厚无以叙敦厚。臣甘冒天威,乞赐陈氏兄弟各一秩(官吏的俸禄),然后令其分析,庶使(希望)义门至迁处,名播万世,风化乡邦;缵(继承)前启后,礼备乐和;无亲疏远近之分,循孝悌忠信之道;绍箕裘(继承祖业),登显仕,力辅皇图;功施社稷,无忝(愧)先人,斯可矣。诏可。封十二郎:冕为知成郎,暹为守成郎,晟为宗成郎,星为希成郎,旻为公成郎,显为汝成郎,鼎为才成郎,昊为思成郎,昇为彦成郎,昺为承成郎,暠为延成郎,昂为继成郎。
圣宋嘉祐壬寅年秋月
编者按:这十二郎只是享受俸禄而已,并无实际职位。它是按御赐“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字,每字封一郎。有趣的是,这十二郎名字均带有一个“日”字部首,也许是临时取名,以示圣天仁慈,皇恩浩荡。
谢恩表
圣皇陛下:臣旭十月二十八日接江州孔目官周豫赍官诰一道,敕牒一道。伏蒙圣慈,特授臣将仕郎、守江州助教者。
臣闻乾坤布惠,里暝龌裕黄裰蚜辏衤阪弥3夹癯细谐镶恚锥偈住G心畛际婪遣趺幔瞪芑裘。徒以祖先贻孝悌之规,子孙凛诗礼之训。始于唐室,迨至圣朝,连旌表门闾,获蠲徭役。是以聚族三千余口,幸免支离。(旭)生身八十一年,曾无玷累,唯喜逢于盛世,何敢望乎圣恩?伏唯崇文广武,仪天遵道,感应圣时。仁孝皇帝陛下,德迈羲唐,功高舜禹。化行宇内,庆洽寰中。桑林尽荷殊休,品物悉沾沛泽。臣家传敦睦,龄近期颐特颁庠序之资,俾与衣冠之列。筚门闺窦,惊紫诰之俄临;雪鬓霜髭,映绿袍而荐耀,此盖陛下曲嘉小善,以化大同,臣敢不益励云礽弥敦礼义;上副圣朝之教,庶酬不显之恩。臣伏恨老耄,不胜奔趋,蹈舞阙廷;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谢以闻。谨言。
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十月吉旦
将仕郎守江州助教陈旭上
奏义门卑幼妄擅典卖田产状
赐紫金鱼袋臣陈延赏私恳,冒渎天听,甘伏斧钺。
念臣先祖在唐玄宗朝因官置庄于江州德安县,后置田于各郡,历今一十五世,义聚骨肉三千余口,俱以家长叔翁旭为户。叠蒙敕令,旌表门闾,蠲免沿征,复除差役。此非朝廷私于臣家,盖有圣皇陛下大振淳风,光扬孝悌,以奖一家之善,化天下之民。臣家虽贫而不敢分析,坚守先祖义方之训,不负陛下旌奖之恩也。
臣今春因赴任,路过臣家,窍见臣家有不肖卑幼营私于邻近豪民举债,利中翻利之后,填还不得,不告家长,擅将庄田典卖于豪民名下。窍缘臣家子孙众多,若不经官理断,深虑不肖卑幼递相仿效,致使骨肉义聚不得,以坏先祖之义范,实大辜负陛下之圣恩也。
臣见大理评事汪白,知江州德安县,官廉干练,为治强民,熟知臣家仔细。伏望圣慈念臣家笃义年深,微臣忧家情切,乞降敕命江州委汪白差员追查所典庄田及卑幼、承典豪民,一并相究。将所在庄田典得钱谷交付何处、支销何人,如内有利中索利及契内无家长署字,不经官按印者,视为豪民占夺,乞依敕断还。责臣家卑幼知惧,豪民不敢复诱臣家骨肉,亦可长保义居,有裨圣化,臣家感激无崖矣!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宣德郎守殿中丞知容州兼管劝农工事
提举容环路巡检司上骑都尉(陈延赏)
宋景德三年丙午(1006)十一月
谢贷粟表
圣皇陛下,臣兢稽首顿首:
伏以重义周贫,九族惠太仓之粟。旌先济后,一王颁国帑之恩。饕餮何颜,素餐有耻,臣诚惶诚恐。窃唯草莽微躯,丘园贱民,恪遵孝悌,誓终身于考盘;敬守诗书,甘乐道于畎亩。饘以是,粥以是,敢怠三时之勤?不葘不畲,不耕不获,安望百廛之取?谋道不谋食,虽未逮乎君子;尚义不尚利,窃有志于先人。是以同居二百余载,聚族二千余口。家有同牢之犬,庭无再发之荆。故食少人繁,方有贷粟之虑。
恭遇圣皇陛下,学植重华;选士尚纯,菽粟之文必录;取民有制,粟征以时。是诚有为之君,抑亦不世之主也。顷者,伏蒙圣恩,念屡世重义之风,特加优恤;矜后人乏食之苦,遂赐粟二千,数溢五秉。昔有周之大赍,是为富善人;而诏贷之殊恩,是隆孝子。一朝盛事,千载奇逢。愿养贤以及万室,俾玉食以临四方。苾香椒馨,洽丰年之百醴,醉酒饱德,介福于万年。臣无任瞻天仰圣,谨奉表称谢以闻。
淳化元年庚寅(990)四月十六日臣兢上
康戬贷粟疏
宣德郎守殿中丞知江州军兼管劝农工事、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康戬奏:
臣于今月四日,闻进奏院报邓州饿死百姓之事,且天灾流行,患不可测。本州若不早申奏调治,后难措手,诸路百姓怨臣,臣之失察之罪也。
今表臣往管下德安县相度村落、墟市、酒坊税务课利,路经义门陈肱(兢)家,自唐以来,家众义聚三千余口,舍宇可逾千间。且每日用粮三十余石,日渐粮缺。臣仔细问得缘由,众称其祖训世业耕读,向以家法不令弟侄外行谋财,恐伤义气,只重农桑,别无它资。逐年收贮谷粟,不足供用,每年春首却于宽剩之家借贷三千石方得接食秋成,至秋收日交还,因抽还本息数目,故粮供不周。
臣今若不奏闻,恐虑他日缺粮断炊,人口饥馁,有失检举之罪。以臣之管见,似此一家人口浩大,粮食不足,非朝廷资助不可。臣欲乞每岁春首支借陈肱(兢)家陈粟三千石,俟秋收日原数还仓。一则免于百姓之家移借,二则官仓换得新熟之粟,可令常存,兼且一家感恩之极。
谨具状奏,伏候恩准。
淳化庚寅年(990)四月 疏状
编者按:本篇“疏状与谢表”所刊载的部分文献,录自清代修水陈宝箴父子编修的宗谱和新加坡陈国纬编撰的《江州义门陈氏宗谱》。经考证,个别词语有改动。
《续资治通鉴长编》言淳化元年太宗贷粟给陈兢,而此文却说太宗贷粟给陈肱。陈肱是接任陈兢为家长的。此两处从史,现已更正。
敕赐陈氏旌表门闾
复奉敕赐德安县陈炎,字朗之,号照世,举进士第,七代同居,旌表门闾。
尚书省牒,礼部状准,都省批下。御封降下江州奏照,对近准本路安抚司送下本州德安县进士陈炎状:积世义居,始自唐朝,更历五代皆曾旌表。至于我宋,增至三千九百余口,累被圣恩,具载信史。因遭兵火,家属离散。自建炎以来,止存留高祖继珪生曾祖守荣,曾祖生二子,长子忠厚生三子,幼子忠昉迪功郎生二子。两位共生五子,系是炎父等,共生炎兄弟一十五人内弟大同、从云见补太学。炎兄弟共生子侄二十四人内侄梓、楠、杞、棣、权生孙十一人,侄孙栻待补太学生。自高祖至炎及孙委实七代同居,有一百余口,自长至幼不蓄私财,并皆遵守宝训,旌表祖来约束乡里,父老众所共知。炎照得在法,五代同居,合行旌表。陈乞送江州从公究实。陈迪功郎见管人口多少,几代同居,保明回陈,乞赐备奏,复加旌表。庶使炎等咸被德泽,蒙本州究实。本州遂行下德安县,委迪功郎主簿王佐才躬亲前去进士陈炎所居,传集邻人王挚、王文质、刘仲全、耆宿胡安明、郑舜明等各从实供:陈炎系胡旦所撰义门碑内陈琛七代孙。陈炎见执我朝嘉定元年(1208),关书备载分明,其族义居自高祖、曾祖以下至孙又系七代同居,长幼共见一百余口,内外和协,并无间言。如后异同,甘伏科罪。今照得邻宿所保即无泛滥,及陈炎家长陈用和、宗长陈天麟共赍事状并宗支图各一本,具申州。本州已缴申安抚司寻送吉州司法照条指定,申照庆元令诸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著于乡里者,所属著事状闻,奏嘉定二年明堂大礼赦书,应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委所在长吏常切存恤,事状显著者具名以闻。应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坟墓所在,仰州县检照图以验实,量加封护,不得侵损。如有曾被旌表门闾者,仍依式建立,以示激劝。今来江州既究实到陈炎前项事状,即理合行下江州照应前项条令及嘉定二年九月十日明堂赦书,保明申奏,施令州司连陈炎宗支图、碑记各一本见到,伏候敕旨。
十二月十四日奉圣旨,特敕赐陈氏,旌表门闾。仍令长史致礼。
嘉定七年(1214)十一月五日牒,签书枢密
院事兼权参知政事郑知枢密事兼参知政
事雷右丞相
宋授陈旭将仕郎守江州助教敕
制曰:睦族敦伦,一堂聚雍和之景。扬休播美,大庭隆宠渥之恩。
唯尔江州义门陈氏蒙太丘之余泽,袭著作之遗休。孝义宏敷,物类尚昭其感格。仁恩深浃,里党悉化其竞争。及汝陈旭作起后昆,丕承先绪。早彰素履,闻望久著于儒林。克懋清规,风声益昭于闾巷。宜膺霈泽,用保耆年。可特授将仕郎守江州助教。特颁纶纟孛之荣,式光庠序之列。
敕命。
大中祥符辛亥(1011) 之宝
注释:1、制,帝王的命令。《史记·秦始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2、休,即美善。郑玄笺:“休,美也”。3、宠渥,指荣耀,皇帝赐的荣耀。4、宏,大,敷,布、施。5、感格,即感通。6、浃,遍及。7、丕,大。8、先绪,先人未竟的功业。9、素履,平凡质朴的言行举止。10、克,能够;懋,勤勉。11、宜膺,应该承当。12、霈,大雨。霈泽,比喻帝王的思泽。13、耆年,六十岁以上的称耆年。14、将仕郎,正九品官。15、纶纟孛,指皇帝的诏令。16、式,发语词。17、庠序,古代乡学,指教育事业。
宋赠义门陈氏始祖五世公爵敕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盛德开保世之祥,衍庆恒由于祖泽。圣朝隆报功之典,追美必及乎先人。唯尔江州义门陈氏代传孝悌,世绍簪缨。累世同居,历年几乎五百;七朝同爨,聚族实逾三千。祖宗之培养既深,公侯之赏锡宁蕲兹。特赠尔始祖陈旺晋国公,二世祖陈机燕国公,三世祖陈感许国公,四世祖陈蓝吴国公,五世祖陈青齐国公。
呜呼,褒崇虽吝于先朝,显扬宜彰于当代。锡之祠以祭祀,咸化同堂之义。
敕命。
天圣元年癸亥(1023)四月十日之宝
编者按:多谱云始祖五世生前曾经做过官,然而经考证,皆为布衣平民。本敕录之新加坡陈国纬所撰《江州义门陈氏宗谱》。
宋授陈蕴将仕郎守江州助教敕
制曰:古圣垂经,端本必先于孝悌。明王致治,立教不外乎人伦。唯尔义门陈蕴,确守先规,禀承祖训,三千余口之共食,深惧偶习乎浇漓(谓社会风气浮薄)。一十六代之同居,唯益相维于孝义。典型足尚,年德可嘉。俾(使)忝(愧)籍于郡庠(府学),且为荣于里辏ㄖ咐锵锏拿牛髌缎〉胤剑?商厥诮死墒亟葜獭R胬诶停尥桎祝茫憷┳壤凑撸愣笕恕7灿惺伦矗呙晕拧L仉
天圣四年丙寅(1026)十月 之宝
义门陈氏家法三十三条
易曰:家正则天下定,是治家之道,古犹病诸。故圣人垂五教,敦九族,使后人知夫父子兄弟夫妇之道耳。
我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贻训,代传孝悌,世业诗书,由是子孙众多,上下和眭,讫今存殁十一代,曾元数百人,贻厥孙谋,承其余庆。
我圣王诞敷孝治,恢振义风,锡以渥思,阖宗荣耀,崇所虑者将来昆云渐众,愚智不同,苟无敦眭之方,虑乖负荷之理。深惟远计,今设之以局务,垂之以规程。
推功任能,惩恶劝善。公私出纳之式,男女婚嫁之仪。蚕事衣妆,货财饮食,须令均等,务宜协和,俾门庭无间言而义声丕著弗替也。
一、立主事一人,副事两人,掌管内外诸事,内则敦眭九族,协和上下,束辖弟侄。日出从事,必令各司其职,毋相夺论,照管老少应用之资,男女婚嫁之给,三时茶饭,节朔聚饮,如何布办。外则迎接亲姻,礼待宾客,吉凶筵席,迎送之仪,一依下项规则施行。此三人不拘长少,但择谨慎才能之人任之,不限年月。倘有年衰乞替,请众详之,相因择人替之,仍不论长少。若才能不称,仍须择人代之。
二、立库司二人作一家之纲领,为众人之表率,握赏罚之二柄,主公私之两途,惩劝上下,勾当庄宅,掌一户版籍、税粮及诸庄书契等。应每年送纳王租公门费用,表给男女衣妆,考较诸庄课绩,备办差使应用,一依下项规则施行。此二人亦不以长幼拘,但择公平刚毅之人任之。仍兼主庄之事。
三、诸庄各立一人为首,一人为副,量其用地广狭以次安排。弟侄各令首副管辖,共同经营,仍不得父子同处,远嫌疑也。凡出入归省须候庄首指挥给限。自年四十以下归家限一日,外赴须例。执作家役应出入市廛买卖使钱,须具帐目回库司处算明,稍不遵命,责以常刑。其或供应公私之外,田产添修,仓廪充实者,即于庄首副衣妆上次等加赏。其或怠惰,以致败阙者则剥落衣妆重加惩治。应每年收到谷斛至岁晚须具各庄帐目归家,以等考课,并出库司检点。
四、差弟侄十人名曰宅库人,付掌事手下同共勾当。一人主酒、醋、曲蘖等。二人知仓确,交领诸庄供应谷斛,并监管庄客逐日舂米,出入上薄,主事监之。二人知园圃。牛马猪羊等事,轮日抽雇庄客锄佃蔬菜以充日用。一人知晨昏关销门户,早晚俟候弟侄出入勾当。四人管束近家四原田土,监收禾、谷、桑、柘、柴薪,以充日用。共酌量优劣,一依主庄者次第施行。
五、立勘司一人,掌卜勘男女婚姻之事,并排定男女第行,置长生簿一本,逐年先抄每月大小节气,转建于簿头,候诸房诞育男女令书时申报,则当随时上簿至排定第行,男为一行,女为一行。不以孙侄姑叔,但依所生先后排定,贵在简要。自一至十周而复始。男年十八以上则与占斟新妇,稍有吉宜付主事依则施行求问,至二十以上成纳,皆一室不得置畜仆隶。女则候他家求问亦属勘司酌当。此一人须择谙阴阳术数者用之。
六、丈夫除令出勾当外,并付管事手下管束。逐日随管事差使执作农役,稍有不遵者,具名请家长处分科断。
七、弟侄除差出执作外,凡晨昏定省事,须具巾带衫裳,稍有乖仪,当行科断。
八、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孙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稽有学成应举者,除现置书籍外,须令添置。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籍,出入须令照管,不得遗失。
九、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四,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准。逐年于书堂内次第抽二人归训,一人为先生,一人为副。其笔墨砚并出宅库,管事收买应付。
十、先祖道院一所,修道之子祀之,或有继者众遵之。令旦夕焚修,上以祝圣寿,下以保家门。应有斋醮事,须差请者。
十一、先祖巫室一所,历代祀之。凡有起造屋宇,埋葬祈祷事,悉委之从俗可也。
十二、命二人学医,以备老少疾病,须择谙识药性方术者。药物之资取给主事之人。
十三、厨内令新妇八人,掌庖炊之事,二人修羹菜,四人炊饭,二人支汤水及排布堂内诸事,此不限日月,迎娶新妇,则以次替之。
十四、每日三时茶饭,丈夫于外庭坐,作两次。自年四十以下至十五岁者作先次,取其出赴勾当,故在前也。自年四十以上至家长同坐后次,以其闲缓故在后也。并令新冠后生二人排布,祗候茶汤等。妇人则在后堂坐,长幼亦作两次,,新妇祗侍候茶汤等,其盐酱蔬菜腥鲜出正副掌事取给酌当。
十五、节序眷属会饮于大厅同坐,掌事至时命后生二十人排布祗候,先次学生童子一座,次末束发女孩一座,已束发纚女孩一座,次婆母新妇一座,丈夫一座,至费用物资惟冬至、岁节、清明掌事分派诸庄应付,余节出自宅库,随其所有,布置许令周全者。
十六、非节序丈夫出外勾当者,五夜一会,酒一瓷瓯,所以劳其勤也。尊长取便,仍令知酒人掌酿好酒,以俟老上取给。
十七、诸房令掌事每月各给油一斤,茶盐等,以备老疾取便,须周全。
十八、会宾客,凡嫁娶令掌事纽配绪庄应付布办,其余吉凶筵席,官员远客迎送之礼并出自宅库,令如法周全。仍逐月抽书生一人归支客。
十九、新妇归宁者三年之内春秋两度发遣,限一十五日回,三年外者则一岁一遣,限二十日回,在掌事者指挥,馈送之礼临时酌当。
二十、男女婚嫁之礼聘,凡仪用钗子一对,绯绿彩二段,响仪钱五贯,色绢五匹,彩绢一束,酒肉临时酌当。迎娶者花粉匣、鞋履、箱笼各一付,巾带钱一贯文,并出管事纽配,女则银十两,取意打造物件,市买三贯,出库司分派诸庄供应。
二十一、男女冠笄之事,男则年十五裹头,各给巾带一副,女则年十四合髻,各给钗子一双,并出库司纽计。
二十二、养蚕事若不节制,则虑多寡不均。今立都蚕院一所,每年春首每庄抽后生丈夫一人归事桑柘,中择长者一人为首,管辖修理蚕事等事。婆母自年四十五岁以上至五十岁者名曰蚕婆。四十五岁以下者名曰蚕妇。于都蚕院内,每蚕婆各给房一间,蚕妇二人同看。桑柘仰蚕首纽配诸庄应付。成茧后,同共抽取,院首将丝绵等均平给付之以见成功。其有得蚕多者,除付给外别赏之。所以相激劝也。其蚕种仰都蚕院首留下,候至春首,每蚕婆给二两,女孩各令于蚕母房内同看。桑柘仰都蚕院均给平者。
二十三、每年织造帛绢,仰库司分派诸庄丝绵归与妇女织造。新妇自年四十八以下各织二匹,帛绸一匹,女孩一匹。婆嫂四十八以上者免。
二十四、丈夫衣妆,二月中给春衣,每人各给付丝一十两,夏各给葛衫一领。秋给寒衣,自年四十以上及尊长各给绢一疋、绵五两,四十以下各给丝一十两、绵五两。冬各给头巾一顶,并出库司分派者。
二十五、每年给麻鞋,冬至、岁节、清明三时各给一双。
二十六、妇人脂粉、针花等事每冬至、岁节、清明仰库司专人收买给付。
二十七、妇人染帛,每年各与染一段,任意染色,钱出库司分派诸庄应付,专择一人勾当。
二十八、草席每年冬库司分派诸庄,每房各给一副。
二十九、立刑杖厅一所,凡弟侄有过,必加刑责,等差列后。
三十、诸误过失,酗饮而不干人者虽书云“有过无大”倘既不加责,无以惩劝,此等各笞五下。
三十一、持酒干人,及无礼妄触犯人者,各决杖十下。
三十二、不遵家法,不从长计议家长令妄作是非,逐诸赌博斗争伤损者,各决杖一十五下,剥落衣妆归役一年,改则复之。
三十三、妄使壮司钱谷入于市肆,淫于酒色,行止耽滥竽充数勾当败缺者,各决杖二十,剥落衣妆归役一年,改则复之。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