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妈妈”肖兴英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贾过之)53岁的肖兴英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用扶孤助残的行为感动着所有人。从1997年到现在,21年间,她为200余名残孤儿遮风避雨,用爱为这些孩子搭建了一个温暖的“家”。这些孩子都被统一赋予了一个《百家姓》中没有的姓氏——民,肖兴英希望他们不要忘记,是人民共同养育了他们。
1月13日,贵州“温暖中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采访团来到安顺西秀区,走进全国文明家庭——肖兴英家庭。
收养第一个残疾弃婴 她选择守护
肖兴英至今还记得21年前自己收养的第一个弃婴。
1997年冬天,肖兴英推着三轮车到学校门口摆摊卖米粉。天气很冷,不断传来的婴儿啼哭声,刺痛着肖兴英的心。她四处找寻,在一个还带着余温的灶台下发现了一个用纸箱装着的患有脑瘫的婴儿。
“这个娃娃已经被遗弃过一次,我不能再丢下他。”肖兴英毫不犹豫地收养了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民强”。肖兴英希望他以后能坚强地面对生活。她每天给民强按摩、洗澡,但5年后,民强还是因病离开了人世。
肖兴英好心肠的名声传遍周边的村寨,后来有人直接把孩子放在她家门口。这些孩子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肖兴英婆媳就在这里给孩子们上课
有了大家的理解和帮助 她一路坚持
2001年,肖兴英萌生了办残疾孤儿院的想法。在取得民政部门同意后,她卖掉自家客运车,在兄长无私让出的地里盖了房子,成立了“西秀区残孤幼儿家庭寄养中心”。
“能坚持这些年,多亏了家里所有人的支持。”肖兴英说,这其中,儿媳的理解最让她感动。
儿媳金飞第一次到肖兴英家时,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但更多的,是对这个温暖家庭深深的敬佩。
结婚后,金飞在工作之余都会尽力帮肖兴英接送孩子们上学、辅导作业、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如今,收养的孩子中,年纪稍小一点都叫金飞“妈妈”,叫肖兴英“奶奶”。
考虑到孩子的未来,婆媳俩会将条件适合的孩子送进社会学校,接受系统教育。对其余的孩子,婆媳则在家中教他们一些算术、语文等基本知识。
肖兴英的善举还引来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地政府、爱心人士、社会团体都会经常前去看望孩子。
2003年起,当地政府便给每个孩子每月168元的补助予以支持。如今,政府将补助上调至每人每月1000元。
西秀区残孤幼儿家庭寄养中心
家有子女初长成 她收获“感恩”
肖兴英的坚持没有白费,孩子们在寄养中心逐渐健康成长,有些走上工作岗位,有些成家立业过上幸福生活。
民幸妹是盲残弃儿,现在在盲哑学校上学的幸妹只要有空,都会回到寄养中心帮忙;民雪儿是无肛女婴,收养时脐带都没剪掉,肖兴英四处奔走,帮她做了肛门再造手术,漂亮的雪儿如今已经上了五年级;民兰兰今年22岁了,在广东打工学摄影,她常会打电话给“肖妈妈”,逢年过节更是大包小包拿着礼物回来看“肖妈妈”和寄养中心的其他兄弟姐妹;民小勇24岁,在贵阳一家福利院上班,他有了一位漂亮的女朋友,正筹备结婚的他大事小事都找“肖妈妈”商量、拿主意……
2012年,肖兴英获得了第三届“贵州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她的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全国最美家庭”;2016年12月12日,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肖兴英家庭又获得了全国文明家庭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