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7时,邹爱民准时来到接班地点--安顺市西秀区和平小区广场,在副驾座前面的挡风玻璃上,小心翼翼地贴上“残疾人免费”的牌子,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举手之劳的“增值服务”,造就便民爱心车
2012年上旬的一天,邹爱民驾车到安顺开发区新世纪小区时,遇到一对母女招手要车,上车前看见上年纪的老人腿脚不便,邹爱民打开车门上前将老人搀扶上车。下车时,因为老人体型偏胖,其女儿搀扶得很艰难。老人对邹爱民说:“师傅,我多付你一点钱,请你背我上医院二楼好吗?”
邹爱民的回答把老人逗乐了“要什么钱,我背你上去这是举手之劳的事。”说话间,邹爱民将老人背上医院二楼后,还主动将电话号码留给这对母女,留下一句“看完病打电话给我”就走了。
两个多小时后,看完病的母女俩拨通了邹爱民的电话,邹爱民送完车上的乘客后,直接将出租车开到医院,上楼把老人背下来扶上车,并将母女二人送回了新世纪小区。到老人家楼下时,邹爱民下车准备背起老人上楼,被老人和家人婉拒了。“因为是六楼,估计是老人家不忍心让我背上去。”邹爱民向记者回忆此事时笑道。
在二十四年的出租车驾驶员生涯中,邹爱民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细节,这些感人瞬间后来被邹爱民笑称为“出租车的增值服务”,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模范带头人”。
拾金不昧,成就“诚实守信模范”
2005年9月,贵州安顺黄果树瀑布节期间,一位深圳游客到安顺旅游,在乘坐邹爱民的出租车回宾馆时,不小心将装有3万多元现金及证件的行李包落在了车上。邹爱民无意中发现了遗落的行李包后,比丢失行李包的乘客还要着急,因为要找到这位乘客,唯一的线索就只知道乘客所住的宾馆。
赶往宾馆后,邹爱民一边向宾馆打听乘客的信息,一边通过当地媒体和行李包里面的相关证件信息,继续寻找失物乘客,但依然徒劳。
于是,邹爱民果断放弃了营运,就在乘客所住的宾馆“守株待兔”。10分钟、20分钟……一个小时过去了,直至天色黯淡下来后,四处找寻失物的乘客才出现在宾馆。焦急异常的乘客看到迎面而来的邹爱民手中的行李包,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回过神来,失物乘客除了满口的感激言辞外,当场拿出2000元钱对他表示感谢,却被邹爱民坚决回绝了。无奈因赶时间匆忙离开安顺的乘客,只好通过主管部门和媒体,对邹爱民的拾金不昧精神和事迹表达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誉。
残疾人免费乘车,快乐是热心助人和坚守的最大动力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邹爱民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确实,二十四年来邹爱民很快乐,特别是最近两三年来,对残疾人免费的坚守,让他感觉到这种快乐的人生真谛。
三年前,刚开始决定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搭乘服务时,邹爱民妻子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别做‘南郭先生’。自己都照顾不好怎么能更好地帮助别人?”这句话,更像是激将,一直被邹爱民放在心里。从决定残疾人免费乘车开始,三年里,邹爱民累计帮助超过300名残疾人。
成立残疾人免费爱心出租车服务队,一直是邹爱民的心愿,他在坚守的同时,就是希望有更多人加入爱心的行列,除了行业的,社会各界的爱心接力,一直都是邹爱民想做的。邹爱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对残疾人的免费服务队伍中来,但是因为这个行业各种职业病和收入状况,让很多人都力不从心。
邹爱民遇到最多的一句质疑就是:“你们是不是假的啊,作秀吗?”邹爱民说:“没有我们,只有我,要秀就一直秀下去,反正没几年就要退休转行了。”五十岁的邹爱民直言,二十多年的出租车驾驶员职业,年纪越大越力不从心。
在邹爱民看来,未来不管会不会继续开出租车,但是帮助别人的脚步不会停下来,而他目前也将全身心投入享受这种“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行动中。快乐不易,坚守不易,唯有快乐地坚守着,才能走得更远。
把需要帮助的人,把残疾人乘客,当成自己的家人、亲戚和朋友,这对邹爱民来说,是一种快乐也更是他坚守的理由。
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募捐活动,2008年元月贵州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他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万众一心抗雪凝行动。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闻听此讯他立即组织广大出租车驾驶员为汶川的受难同胞们献爱心送温暧。2009年贵州省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他又挺身而出积极组织广大出租车驾驶员为灾区人民捐钱捐物。
二十四年来,邹爱民一直用热心和真诚,在出租车驾驶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用一种又一种付出,诠释着出租车驾驶员的责任感。三年来,邹爱民更是用跟残疾人等需要帮助的人交朋友、做亲戚家人的快乐心态,演绎着一名普通但不平凡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