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不停 播爱不止 ——记最美爱心义工:陈发琳


陈发琳

贵州省第五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第三届最美安顺人

2016年度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

     他是云南镇雄人,从小家境并不好, 17岁那年入伍到贵州安顺,便与这个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单独的志愿服务活动到成立爱心义工社,一路走来,他不知帮助了多少人、为多少个家庭送去了温暖。他说:只要人在,公益就永远不会止步。他就是百姓心中“最美安顺人”,安顺市爱心义工社副社长陈发琳。

在安顺,只要有公益活动的地方,就会有陈发琳的身影。说起自己与公益事业的缘分,陈发琳说,那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当时他所在的部队组织到一个农村,慰问村子里的孤寡老人和孩子。当看到村中孤儿的时候,陈发琳心里一震:“我之前觉得我很可怜,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但是我看到了那些孩子,我发现至少我还有爷爷、奶奶,还有个家可以牵挂,但是那些孩子什么都没有。甚至他们中的一些连健康都无法拥有。”慰问活动让陈发琳深受感触,他回想起小时候,每当看到别人家其乐融融,就羡慕不已;每当遇到困难挫折时,他多么希望能有一个人向他伸出双手,拉自己一把。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贵州省第五届道德模范提名奖、最美安顺人陈发琳讲述自己的感人事迹;

      不久后,陈发琳与宋旗镇敬老院达成共建帮扶,每逢节假日甚至只要一有空,他便带领战士们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帮助老人洗衣做饭,与老人交谈,让老人们度过温暖、愉快的晚年。退伍后陈发琳选择留在安顺,在安顺民族饭店工作期间,他继续坚持参加公益活动,定期到安顺东门福利院帮助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1997年,陈发琳创办了安顺跆拳道学校,他积极与安顺聋哑学校对接,开展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2001年,陈发琳在安顺顺时中学任校长,为帮助困难家庭读不起书的孩子,他四处奔走,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困难补助,在学校设立激励机制帮助那些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孩子。

      每到逢年过节,陈发琳都会组织发起慰问失独家庭、孤儿、孤老和三无人员等活动。除此之外,他还爱管一些“闲事”。 12年前,陈新华的儿子意外死亡,尽管有关部门按照法律和制度给予了处理,但陈新华觉得老了以后会没有保障,于是心气一直不顺,成了老上访户。十余年来,一直在不断的上访讨说法。当陈发琳了解到这个事情后,主动联系了陈新华,多次到家里做思想工作,帮助陈新华打消顾虑,同时还主动到政府部门对接,让陈新华了解了相关的政策,完善了之前一直未完善的手续,最终陈新华的生、养、病、老、故等方面的诉求都得到了相应的处理,多年的积怨就此化解。

      陈发琳还发起了2荐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爱心之家”和“战友之家”,关心身边失独家庭和两参老兵。24年来,陈发琳在“干爹干妈”家过了21个春节,这些“干爹干妈”都是陈发琳长期关爱的孤寡老人。在所帮扶的孤寡老人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安运司的抗战老兵王克定老夫妇,他们无儿无女,陈发琳常常到家里看望两位老人,帮老人送米送油、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陪老人过生日,王克定老人今年91岁,视力不清了,但听到陈发琳的声音就能叫出他的名字。

陈发琳用行动影响了身边很多的人。但是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陈发琳与常在一起做公益的队友商量,不如组建个义工团体吧,让更多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帮助更多的人。2015年3月,陈发琳与爱心人士胡晓萍等共同组建爱心义工社,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帮助更多需要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

     爱心义工社成立后,本着“缩短政府与百姓的距离,消除百姓与政府的矛盾”的宗旨,组织开展了许多的关爱活动。其中有一场“暖冬活动”,受助对象超过2万人,参与的义工、市民、机关干部超3千人次。

罗仕优三姐妹,小的时候由于父母双亡,他们三姐妹成为了孤儿,生活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不仅生活上没有了保障,而且上学的愿望更是成为了一种奢望。在了解到三姐妹的实际情况后,陈发琳在爱心义工社里发起了一次帮助三姐妹的爱心行动,不仅让三姐妹在精神上有了依靠,而且还为三姐妹找到了帮扶企业,在物质上给予了三姐妹帮助,让他们能够安心读书,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如今,像罗仕优三姐妹一样的15个人都通过义工社都得到了爱心企业的帮助和关怀。


义工社多次组织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发动爱心商家和爱心人士参与“学雷锋月”宣传活动。帮扶独孤残障人士150人次、失独家庭9个、孤儿16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爱心商家、团队和爱心人士加入到义工社里。本地500多户商家也报名加入到义工社,义工从最初的5名义工发展到了2000多名。除了西秀区范围,在开发区、平坝、镇宁、关岭、普定等地共成立了7个分社,爱心义工社也成了安顺影响力最大的义工社,但陈发琳说这还不够,我们想帮助更多的人,尽我们最大的力量,让更多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感受到大家的温暖、社会的温暖。


     “我们现在做公益已经不像之前了,现在帮助了别人,我都告诉他们,不要感谢我,我就是个搭桥的,是现在的政策好,是党和政府帮助了你,如果你要感谢,那就加入到我们的队伍里来,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陈发琳说,在这个理念的影响下,爱心义工社的触角已经辐射到村乡一级和居委会等基层部门,更能接触到需要帮助人的地方。

     陈发琳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都在做公益事业,24年从没间断,他希望通过开展公益活动,让别人得到帮助,同时也让自己内心升华。陈发琳说,作为一个外来者,能为第二故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能把爱心永远传递下去,这是他一生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