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发琳:温暖别人让志愿者的人生更精彩


8月16日,中国文明网好人365栏目刊发“好义工”陈发琳的感人事迹,二十多年来他坚持公益事业,并且发展了自己的爱心义工社团队,带领更多的人们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作为孤儿的陈发琳,由于父母早亡,从小缺乏亲情的关爱,爷爷、奶奶将其抚养成人已经非常地不容易。也许从小到大,他都会受到同辈人的欺负,遭遇许多不公平对待,因此性格变得独立而倔强。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对于社会具有一定的仇恨心理,对别人更具攻击性,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然而参军之后的陈发琳,在部队的大熔炉中不断地修身养性,使自己的脾气得以收敛。而一次无意中对孤儿的访问,勾起他对自己幼时的怀念,胸中产生强烈的爱心,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了上志愿服务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开展爱心活动,他组建了自己的团队。陈发琳与朋友成立爱心义工社,一年多来就吸纳爱心人士3000多人,组织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开展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引导更多人参与"学雷锋月"活动,开展"爱在安顺,情暖万家"大型公益,关爱孤寡残障人士、失独家庭、孤儿和留守儿童,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陪同孩子们过节,给他们送去心爱的礼物。这些弱势群众,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抚慰与支持,陈发琳和他的团队努力帮助这些人,让他们感知社会的温暖,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让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人们需要思考政府和社会需要做些什么。陈发琳和他的公益团队主要关爱对象是失独家庭以及受困儿童,失独家庭作为新出现的问题,他们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维护自身权益,有些失独家庭聚在一起抱团取暖,有些要求人口与社会保障部门出台相关优惠措施,目前各地政府正在探索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救济措施,总的看政策出台要落后于人们的实际需求。在关爱失独家庭方面,不能过度依赖民间志愿服务,在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初始,就应该预料到这个问题的出现,并采取相关的补救措施,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及救济措施。对于失独家庭而言,他们更多的可能是精神寂寞而不是物质匮乏,因此在当事者愿意的前提下,可以考虑让孤儿融入失独家庭,让他们重新享受家庭的温暖,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助。

  通过陈发琳投身志愿服务的故事,能够给人们许多启发,他们在付出爱心的同时,也会让人生变得更加精彩,收获更多的精神财富。对于人们而言,让自己活得幸福是一种感觉,而给别人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则体现出强烈的社会价值,这种精神值得发扬和学习,同时在社会层面上,应该将这种自发群体更好地组织起来,通过他们将社会公益活动做到更好。(徐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