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练不仅跆拳道教得好,而且为人热心正直,他在23年的时间里,为许多生活有困难的人提供了很多帮助,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学习。”7月18日,在民主路的一家跆拳道学校内,一位姓毛的家长讲述了陈发琳教练的感人事迹。
今年41岁的陈发琳是一名跆拳道教练,23年来,无论是退伍、打工,或是创办学校,陈发琳都从没有停下公益的脚步,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孤寡老人,得到他无私的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如今,他与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了爱心志愿者协会,组团共同为困难群体提供无私帮助。
走进陈发琳的跆拳道学校,进门墙上正中间挂着国旗和党旗。陈发琳说:“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因为好心人的帮助才有了现在的自己,所以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于是,他便利用在教授跆拳道的空闲时间,为刑满释放、生活无着落的郭明章树立了生活信心;为带着残疾父亲生活了四年的贫困高考学子刘文丽提供了资助……
除此之外,陈发琳还将失独家庭作为自己帮助的主要对象,陈发琳说:“这些家庭在失去了家里唯一的孩子后,不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其实都是特别需要帮助的。”
对于这些特殊的帮助对象,陈发琳投入了不少心血,每天在跆拳道学校里上完一天的课后,他总会到自己帮扶的失独家庭去看看。
从跆拳道馆出来,步行10多分钟后,陈发琳来到了位于东林巷的陈新华家,11年前,陈新华夫妇的儿子外出时被人杀害,留下了他与妻子相依为命,如今两人年纪渐渐大了,又下了岗,身体也不好,家庭也比较困难。陈发琳在得知情况后,便通过社区联系上了陈新华,隔三岔五地过来看看,陪他们聊聊天,为他们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陈发琳说,当时陈新华的儿子被害后,法院对此作出了民事赔偿的判决,但拖了11年,赔偿的钱一分也未拿到手,在了解情况后,陈发琳帮着陈新华到法院等相关部门进行咨询,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促成法院对陈新华一家启动了法律临时救助程序。
陈新华的妻子说:“虽然失去孩子的伤痛无法弥补,但陈发琳的热心帮助让我们又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通过对十几户失独家庭的了解和关注,陈发琳说失独家庭中最欠缺的并不是钱,而是关爱,由于孩子的早逝,这些家庭中或多或少都留下了心病,而这些恰恰是需要人慢慢开导才能解决的,为了更好地安慰他们,陈发琳自己还去学习了心理学。目前,陈发琳的志愿者团队也在开展一项活动,让志愿者到失独家庭认 “干爹” “干妈”,通过这样的形式,给这些家庭带来希望。
陈发琳说现在他和同伴们做的事,有时候也得不到理解,有人说他们作秀,还有人说他们是带着目的在做,但他觉得这些都不重要,他只想尽自己的力量,为这些家庭带来一些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