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义工陈发琳从单独的志愿服务到发起成立爱心义工社,他不知帮助了多少人,为多少个家庭送去温暖。2016年春节,陈发琳发起主题为“关心特困家庭,关爱留守儿童”的“暖冬活动”,有2万余人在这场活动中感受到温暖。他常说:“我会在公益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中国文明网8月16日)
社会文明离不开义工的无私奉献。一个人在社会中工作和生活,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困难,遇到这样或那样不开心的事。我国有句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当一个人在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如果有人伸手相助,即使是举手之劳,或是一句暖心窝的话,都是雪中送炭,都能温暖人心。如果做到了竭尽全力相助,那就更是难能可贵了。
陈发琳从1991年开始做义工,二十多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竭尽全力做所有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义工活动永远在路上。他帮助孤寡老人,帮助失独家庭,帮助留守儿童,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陈发琳的行动,也带动了身边的人去做义工。去年3月,他又与经常一起做义工的朋友正式成立安顺市爱心义工社。他从一个人的志愿活动起步,到现在,义工社已有21个分支团队,义工队伍发展到了3000多名。仅2016年春节期间,陈发琳发起主题为“关心特困家庭·关爱留守儿童”的“暖冬活动”,就为2万余名特困家庭人员和留守儿童捐款捐物,送去了温暖。
他和他的爱心义工团队,以关爱他人为“职业”,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使受助者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社会的温暖。增强工作和生活的信心,给社会文明带来了满满的正能量。
我们从陈发琳身上,看到了义工爱心的光辉,感受到了义工无形的力量。一个人的作用,不在能量大小,也不在付出多少,关键在于努力的方向,在于锲而不舍的坚持。正如“水滴石穿”创造了奇迹那样,不是因为水滴多么有力量,关键在于滴滴不断的常年坚持。试想,义工的奉献又何尝不是这样?在文明的社会里,义工并不鲜见。但是,能够做到像陈发琳这样,20年如一日的坚持就不容易了。因此,我们要给义工点赞,更要给坚持加油。
建设文明社会,需要更多像陈发琳这样的“好义工”。需要陈发琳这样热心投身公益,“永远在路上”的坚持。只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一定能够汇聚无穷的力量,收到“水滴石穿”的效果。让人间更温暖,社会更和谐。(特约评论员张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