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年如一日,甘当一名基层的人民警察——社区民警“张娘娘”


35年如一日,甘当一名基层的人民警察——社区民警“张娘娘”  
      安顺市西秀公安分局东街派出所民警口中的张晴,是这个派出所的一名普通社区民警。 
  “她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却35年如一日的甘当一名基层的民警,真正做了一个‘人民警察’!” 
  出身警察世家 
  张晴的父亲就是一个老公安,在贵州省公安厅上班。张晴从小就在警察堆里长大,耳闻目睹过不少老公安的英雄义举,最后她也走上了警察的岗位。 
  她刚刚工作时,是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的工人很吃香,父亲为她在贵阳找了一个工厂,当起了一名工人。1年后,省公安厅面向全省招考公安,扩大队伍,张晴报了名。那时的女公安可不多,成天与犯罪分子打交道,随时提心吊胆,让不少女人对这个工作敬而远之。 
  张晴报考公安顺利通过,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她毅然选择了安顺。“那时候交通不便,一个在省城长大的女青年主动来这里工作,是要作出很大的牺牲的。”东街派出所教导员陈卓说。 
  之后,她的父亲曾多次动员,要把她调回贵阳,都被她一一拒绝。后来,她在安顺成了家,有了孩子。 
  这一呆就是35年。 
  群众眼里的好娘娘 
  警察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就是违法人员的“死对头”。但张晴在众多的违法人员心里,仍然是“张娘娘”。 
  东街社区有重点人口170人,其中吸毒人员就多达161人,他们是社区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对重点人口的管理和违法青少年的帮教,成了派出所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通过张晴长期帮教,有14名重点人员、2名违法青少年改邪归正。 
  中华东路重点人员李某过去因盗窃被判刑,2001年刑满释放回来以后,张晴与社区居委会帮助李某开起了小饭店,并给他介绍女朋友,两人现已结婚。李某经常对人说的一句话就是:“是张娘娘帮助我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平等路邓某夫妻二人因为吸毒,2003年被同时送劳动教养,丢下10多岁的孩子无人照管。张晴知道后,主动协调居委会,帮助照顾孩子,并多方联系让孩子继续上学。两年后,邓某回到家中,得知张晴为自己承担着做家长的责任,感激万分,他说,就凭着“张娘娘”对他家的这份情,他也不能在走邪路。后来,张晴连续跑了7天,为邓某找到了一个工作。 
   “共产党的女儿” 
  东街社区同知巷21号有位102岁的高龄老人王希贤,她把张晴叫“共产党的女儿”。 

  10年前,张晴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管辖片区的一条小巷子里有一栋低矮的小木屋,里面住着90多岁的王希贤,无儿无女,也没有亲戚,独自一人生活。老人的生活状况触动了张晴善良的心。从那时起,她就经常在工作之余,来到老人家中,陪老人说话,帮老人做饭,打扫房间,洗衣服。还每月自掏腰包,为老人买一盒营养品,让老人补身子。老人家里的生活用品,只要缺什么,她就会尽快添上,小到一包洗衣粉、一块香皂,大到柴米油盐。老人生病了她就带老人到医院看病。张晴对王希贤老人的关爱,10多年来一直未断。街坊邻居都说张晴对待王希贤老人,就像女儿对待亲娘一样。而老人则夸奖这个“女儿”是:共产党的好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