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琳是中共党员,习武人,至今从事教育32年,开办武馆29年,是体育圈中为数不多的公益人士和道德模范,长期致力于武术教育、志愿服务、社会矛盾调解、身心健康和慈善事业。
一、公益事业与主要贡献
1. 公益初心与早期行动
陈发琳出生于云南镇雄,幼年家庭贫困,由祖父母抚养长大。1991年入伍至安顺武警支队后,一次慰问孤儿的经历让他深受触动,决心帮助弱势群体。自此,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战士参与敬老院服务、帮扶孤儿等活动,这一坚持持续了20余年。
2. 成立安顺市爱心义工社2015年,陈发琳发起成立“安顺市爱心义工社”,整合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活动。义工社帮扶对象包括孤寡老人、失独家庭、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例如:
“暖冬行动”:2016年春节期间为2万余名特困家庭和留守儿童提供援助,动员3000多名义工参与。
”快乐宝贝”项目:为乡村儿童提供节日关怀,覆盖7000多名儿童。
帮扶失独家庭:通过心理疏导和物资支持,帮助13个失独家庭重建生活信心。
3. 社会影响与荣誉
截至2019年初,义工社成员达30000余人,分支团队331个,成为安顺最大的民间公益组织。陈发琳个人先后获评“中国好人”“贵州省道德模范”“最美安顺人”等荣誉。
二、争议与挑战
1. 与政府及社会的矛盾
2018年底,陈发琳荣获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安顺市爱心义工社荣获“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2019年3月陈发琳与居住地的安顺市西秀区新太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与发生冲突。例如:
业委会纠纷:社区指派非业主人员担任小区第二个业委会主任,引发与业主自发组织成立的业委会的矛盾,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名誉损害:2019年3月,随着建新与太平社区及部分团体有计划的散布其“涉黑”等不实信息发酵,导致其被禁止参与志愿活动、禁止媒体正面报道、禁止使用安顺名义开展志愿服务。
2. 法律诉讼与公权力干预
过去的五年,相关部门格式化陈发琳的正面信息,其自身优势被公权力雪藏;新太社区服务中心贴上标签后,陈发琳向公安、法院等部门多次反映财产受损、名誉被毁等问题,但相关部门未予有效正面处理。法院虽判定部分人行为违法,但执行困难。
市文明办等部门还对其采取限制措施,包括禁止体制内单位与其合作、拆除爱心驿站、禁毒爱心银行、关闭学雷锋网站等。
3. 个人与团队影响
争议导致陈发琳团队分裂,其个人收入锐减,公司停业,缺乏经济来源,曾经面临“倾家荡产”的困境。他提到:“五年间失去所有的朋友、名誉和财富,但家庭尚存健康”。
三、现状与反思
1. 持续公益与家庭坚守
尽管遭遇挫折,陈发琳仍坚持公益理念,并强调“善良仍在”。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同时呼吁社会关注民间公益环境。
2. 社会评价的两面性
陈发琳的事迹既被赞誉为“安顺公益的旗帜”,也因争议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部分网民认为其遭遇反映了基层治理的复杂性,而他的坚持则展现了公益人的韧性。
四、其他背景
武术与教育贡献:
陈发琳是安顺市武术协会主席,安顺市跆拳道协会发起人,安顺武术散打、踢拳和跆拳道的创始人之一,曾创办跆拳道学校,现在更名为义门功夫,他还长期为社会提供武术义务培训,曾经指导特警和武警搏击训练。
家庭与个人生活:家庭幸福,妻贤子孝,他注重家庭教育,因公益事业牺牲个人时间,但强调“健康家庭是逆天改命的基础”。
总结
陈发琳的公益生涯体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他的贡献为安顺弱势群体带来温暖,但争议也暴露了民间公益组织与行政体系间的张力。其经历引发对公益生态、基层治理及道德模范角色的深层思考。
#安顺市爱心义工社##陈发琳调解工作室##心灵驿站##陈发琳##安顺市武术协会##安顺市跆拳道协会##义门功夫#
图文:安顺市爱心义工社 陈发琳调解工作室 安顺市武术协会 安顺市跆拳道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