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发琳:25年如一日,只为激活一个群体的生活信心


在贵州安顺,提到志愿组织,很多人就会立刻想到爱心义工社,从2015年成立至今,已经帮助过不计其数的困难群众,累计为公益活动支出折合人民币超过800万元,现拥有305个团队,1.9万多人和2000多户商家资源。而该团队的创建人就是25年来天天志愿者,时时公益人的陈发琳。

他从小家境不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缺少亲情和关爱的他总是埋怨社会不公平。92年5月在部队组织的一次慰问活动中,唤醒他向善的念头,随后他成立学雷锋服务队,在安顺常年开展访贫问苦的活动。2012年11月对他最好的亲人变成了失独家庭,看到因受哀痛折磨找不到生存理由的他们,他无能为力。为此,他自修心理学,他曾经一天中入户慰问过42户家庭搜集数据,除夕夜他去三户家中吃完饭后,还带领他们慰问孤寡老人至凌晨2点。为帮助失独家庭,他被打过和骂过。经历过后的他终于总结出关心失独家庭步骤。落实了“生有依、病有养、老有靠、故有归和亡有管”的失独家庭关心制度。把失独家庭日常生活、心理抚慰和实际困难解决纳入规范化制度度服务制度,建立“妈妈爱心团”带领失独家庭一起做好事,成立“阳光青年爱心团”做失独家庭的子女抚慰他们的心理,建立了社会计生互助站,定期走近失独家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家居、基本保障和后顾之忧的问题,帮助他们逐步走出阴霾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2015年3月他依托职能部门,建立落实制度,本着就近服务原则,在专家帮助下,围绕造成失独的原因,把他们分类参与组建多个专业志愿团队,与社区一起组团,带领他们开展多次万份粽子、马路元宵和月饼等9种礼物送“亲戚”慰问活动。分区域开展了93场500人以上的主题分别为“暖冬行动、我们的节日、快乐宝贝和邻里桥”的活动。带领他们和团队三年时间走过52个乡镇,用党和政府慰问的名义,为近6万人次的特殊群体和留守儿童送去的温暖。同时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中,他与38户失独家庭和19个孤儿结对认亲成功。活动中收集到失独家庭心理变化数据还填补该学术研究空白。因他们而发展的志愿组织和建立的帮扶平台,还协助相关决策部门,减少了多个群体的社会矛盾,拉近了百姓与政府的距离,他三份之二的时间和收入都用于传播雷锋精神,为营造“好人之城”氛围和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他自建雷锋网、爱心岛App和志愿安顺等7个新媒体分享“温暖朋友圈”、“爱心1+1”和“1米好人”的成功经验。推广“最美瀑乡人”、“瀑乡好人”和“瀑乡好孩子”先进事迹

为创文工作他主动承担全市志愿云培训,发起万人学雷锋、志愿进万家、温暖斑马线和社区志愿日等活动。助力“幸福家庭”示范市创建。

他常说本身命运不好,来到安顺好不容易生存下来,遇到一个好领导引导,做了三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一是给一个群体带去了生活的信心;二是融入了一个民族家庭;三是在安顺营造了一个好人氛围。虽然失去的太多,但值了。有爱我们就要大声说出来,爱了就要把成功经验分享出去,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温暖大家庭。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央政府网和16家省级电视台报道过他组织的活动。多年来他为成功激活一个群体生存信心的付出,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学校聘他为校外辅导员,企业聘他为德师。他还先后荣获了2015最美安顺人、2016年中国好人365封面人物、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贵州道德模范提名奖和知行合一好青年等14项荣誉称号。

他常年开展的志愿项目:爱在安顺﹒情暖万家系列活动,快乐宝贝快乐家关心留守儿童志愿系列活动,邻里情﹒心暖心关心失独家庭系列志愿活动,扶贫攻坚﹒志愿同行——暖冬行动,温暖朋友圈,一米好人,爱心1+1志愿活动。

图文:安顺市爱心义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