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葵(学名:Aurea HELIANTHUS),为一年生草本锦葵科秋葵属植物,又名菜芙蓉,也称野芙蓉,有的地区别名叫黏干或山榆皮。1984年被生物界确认为灭绝物种,直至2003年8月在河北再次被发现。在200多个秋葵植物中最具食用、药用、保健功能,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本草纲目》已记载黄蜀葵的药用价值,能清热、凉血、解毒,其花无毒,具有清利湿热、消炎镇痛之功效,内服主治五淋、水肿,外用治疗汤水烫伤,果实、种子具有补脾健胃、生肌功效,治疗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跌打损伤等。

中文名

金花葵


拉丁学名

Hibiseu manihot L


别名

菜芙蓉、野芙蓉、黏干、山榆皮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锦葵目


锦葵科


亚科

亚锦葵科


秋葵属


亚属

亚秋葵属


金花葵


亚种

亚金花葵


英文名

Aurea HELIANTHUS


分布

深山崖隙间,多分布在太行山东部山麓地区,晋中晋南地区


形态特征

金花葵是金花葵3个种群中的1种,与黄蜀葵同属。它生长在深山崖隙间,金花葵株高2m以上,最高的可达2.7m,植株冠径1.5~2m。具粗壮的肉质根,纵深入土70cm以上。茎粗壮,基部木质化,抗倒伏,最大的茎基直径达4cm。主茎长有50余个节,每节长1叶,每个节长3~6cm。叶片互生,掌状,无深裂,与蓖麻叶片相似。花冠金黄,紫心金蕊,艳丽非凡,宛如出水芙蓉。开花时有蜜蜂采蜜。主枝和侧枝均开花结果,果实形似棉花的棉铃,果角有5棱,果角外表面有白色绒毛,其内裹着一粒粒比绿豆略小酱褐色的种子,形似猪腰。[1]

地理分布

自然分布在河北地区,是近濒临绝种的植物之一。

因其功效渐被人知,目前已经有很多金花葵种植基地,多分布在太行山东部山麓地区,晋中晋南地区。

栽培技术

栽培方法

金花葵适应性较强,南北各地均可种植。它喜温暖及阳光充足的环境,较耐寒、耐热、喜湿、耐盐碱,能耐40℃高温和-10℃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红壤上也能正常生长,但在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壤土上生长良好,特别是以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为佳。在临近水边的肥沃沙质壤土中生长繁茂,开花较多。但其既怕水涝,又不宜栽在过分干旱的地方。同时要注意田间排水,及时拔除杂草,适时追施肥料。在生长旺季,要及时除去靠近地面的分枝,以利通风透光。

金花葵

培育:

催芽将晒干的金花葵种子用50~55度热水浸泡30min,边浸边搅动,然后用凉水浸种,浸种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h~4h为宜。用潮湿的布包好,外用薄膜纸包裹,保持一定的湿度,置于恒温箱中,保持25~28度,一般20h内开始萌芽,少量的种子也可用体温催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可于4月上旬将种子直播于露地苗床,可穴插或条插,萌芽生长较快,温度在18℃以上时约10d~15d即可出苗。

定植

待苗长成二至三叶一芯时进行定植,定植前先整好地,重施基肥,施农家肥和氦磷钾复合肥作基肥,厢宽2m,沟宽20cm、深15cm,便于排水,先用除草剂除草,定植密度为行距50cm、株距30cm。

管理养护

定植后温度在18℃以上时即可正常生长,全株到12月打霜时便枯死。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追肥以农家肥为主,最好是沼液等液肥,每采摘一次花后施一次肥,盛花期需肥量较大。要防止田间积水,做好排水抗旱工作。在生长旺季,要及时除去靠近地面的分枝,以利通风透光,及时拔除田间杂草。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金花葵花药食兼用,《本草纲目》已记载黄蜀葵的药用价值,能清热、凉血、解毒,其花无毒,具有清利湿热、消炎镇痛之功效,内服主治五淋、水肿,外用治疗汤水烫伤。果实、种子具有补脾健胃、生肌功效,治疗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跌打损伤等。金花葵也含有丰富的金丝桃苷成分,而金丝桃苷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有较强的止咳作用、同化作用,另外,还具有较强的抑制眼醛糖还原酶的作用。

食用价值

金花葵

金花葵的嫩果能食,含有身体需要的多种多样碳水化合物和营养元素,含有的雄激素较高,是被称作植物伟哥补肾草物(即黄、红秋葵)的1.6倍,常吃对提升男士中老年人的男性性功能具备显著效果。[2]

金花葵非但无毒、无异味、无副作用,而且芳香扑鼻,味美可口,可直接入口鲜食、凉拌、热炒、做汤或掺面食食用,或以花泡水代茶、泡酒或炒鸡蛋食用,还可与其他食品原料搭配制作各种美味菜肴、馅料、冷食、冷饮等。金花葵的根、茎、叶可全部粉碎过细目筛后做成称为“榆皮面”的面粉,营养价值很高,经常食用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