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随着手机的普及,它已经从一个工具演变成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位一度和吃饭、睡觉平齐。相比于自控力更高的大人,孩子受到手机的负面影响还是很大的。

孩子每天玩手机到凌晨,早上起不来,只为了多一些与手机相处的时光。

叫孩子吃饭,得到的回应是“你们先吃,我再玩一会”,手机变得比家人一起吃饭更重要。

孩子眼睛度数加深,成绩下滑,家长总是被叫去学校,这些事情背后都是手机在作祟。

正是因为对手机的习以为常,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上瘾。虽然有些人想要摆脱手机的束缚,但再挣扎也只是徒劳。

非盈利组织Common Sense Media发布报告显示,68%的受访青少年表示晚上入睡前会将手机等移动设备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29%的青少年表示会将手机带上床,陪伴自己直到入眠。

很多青少年将手机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正是为了便于查看消息,另一部分青少年甚至将手机当做“安眠药”,只有抱着手机才能安然入睡。如果你说这些孩子没有上瘾,一点也不现实,而造成孩子沉迷手机的本质原因正是上瘾机制。


手机让一部分孩子“茶不思,饭不想”,成绩下滑,社交能力减弱,内心变得越来越封闭。家长想让孩子做出改变,可自己也正受着上瘾机制的毒害。那么究竟如何降低并消除孩子手机上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呢?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能否反利用上瘾机制呢?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为大家详细分析和解答:

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同样起作用

沉迷手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会对大脑记忆及心态情绪产生长期持续的负面影响

如何消除并降低孩子对上瘾机制的沉迷及负面影响

上瘾机制的作用并非都是负面的,一样可以借鉴引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01、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同样起作用

在Common Sense Media发布的同一报告中,在夜晚入睡时,有74%的父母会将手机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有12%的父母会将手机放在床上。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上瘾机制同样作用于家长身上。说了这么半天上瘾机制,那究竟什么是上瘾机制呢?


什么是上瘾机制?


上瘾机制这一概念出现于美国作家尼尔·埃亚尔、瑞安·胡佛合著的《上瘾》一书中,总的概括就是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并对此产生依赖(上瘾)的一套模型。


上瘾机制主要包含四个阶段: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接下来通过对这四个阶段的解读,帮助大家了解,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入手机背后产品经理预设的“圈套”的。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1、触发,孩子接触手机的第一步

触发就是提醒人们采取下一步行动,新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平台,而“触发”就是促使你做出行为改变的基石。

触发又可分为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这里的外部触发可以理解为:

①孩子因为手机中丰富的产品及其功能产生好奇,所以开始了下一步行动。

②某款手机产品上了热搜,或者被推荐到商店首页,孩子看见于是下载。

③学校同学、朋友分享一款手机游戏,熟人推广也促使孩子进入触发阶段。

④有的孩子回到家就习惯性的打开手机,和朋友开黑吃鸡,打王者等。


以上4点对应的正是外部触发里的付费型触发、回馈型触发、人际型触发,以及自主型触发。当然真正影响到孩子,并让他们采取下一步行动的还是内部触发。

当手机与自己的思想、情感,或是原本已有的常规活动发生了密切联系,这里体现的就是内部触发。

内部触发更多是和个人情绪相关。当孩子无聊,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时候,便会拿起手机玩几局游戏;当孩子空虚、寂寞时,就会想着刷朋友圈、逛空间,或者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当孩子压抑、愤怒时,则会通过手机在网上发泄愤闷与不满,释放压力。


当孩子进入触发阶段时,手机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心头之痒”,于是和手机建立了更深的连接。在这过程中,手机也顺理成章的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后只要孩子内心产生负面情绪,就会想着通过手机来寻求安慰。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2、行动,孩子离手机上瘾更近一步


触发的下一步便是让孩子采取行动,但人说话、行事总要讲究一个动机。

斯坦福大学的福格认为,要使人们行动起来,三个要素必不可少:充分的动机;完成这一行为的能力;促使人们付诸行动的触发。用公式来呈现即:B=MAT。B代表行为,M代表动机,A代表能力,T代表触发。

触发(T)只是第一步,而决定我们是否采取行动的则是动机(M)。目前让人采取行动,得到普遍认可的是这三种驱动力:

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追求希望,逃避恐惧

追求认同,逃避排斥

这三种动机很好理解,比如孩子手机上瘾,因为手机能给他们带来快乐,而写作业、学习则是让他们痛苦的事。


手机这个虚幻的世界,还能帮助孩子逃避现实,在网络世界中找到一席之地,满足孩子内心对希望的追求。


很多孩子因为长相不好、学习不行、家庭不幸等原因,遭到了主流思想的排斥,而手机世界里一般都不问出处,孩子在这里可以与人平等的沟通交流,获得认同感。


其实一切的做事动机,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求,孩子也不例外。


构成行动三要素的最后一点是能力(A),而影响用户能力大小主要有以下六要素:时间、金钱、体力、脑力、社会偏差、非常规性。


以前对手机上瘾的人较少,是因为当时手机的使用门槛较高,并且价格不菲,注册软件填写信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同时手机在那个年代也是稀罕物。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手机不断迭代更新,如今使用门槛越来越低,操作趋于简洁,甚至出现了“傻瓜模式”,注册软件只需要短信验证即可,另外手机价格也更加亲民,并且手机的普及提高了人们的接受度。


正是六要素发生了变化,让孩子具备了更高的能力。动机和能力兼具后,孩子离上瘾便又近了一步。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3、多变的酬赏,满足孩子需求,激发使用欲


上瘾机制的前两步只是让孩子接触并开始使用手机,而这一环节最为关键,正是因为手机满足了孩子的需求,激发他们更强的使用欲望,从而变得流连忘返的,那么什么叫多变的酬赏呢?

《上瘾》一书中说到,产品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使用欲望,这种带给人满足感的“酬赏”,就是第三阶段——多变的酬赏。

目前多变的酬赏主要表现形式为:社交酬赏、猎物酬赏、自我酬赏。孩子对手机上瘾,并形成使用习惯的背后都离不开这三点。


①社交酬赏

所谓社交酬赏,是指人们从产品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获取的人际奖励。

以QQ举例,孩子发完一条动态,经常会时不时的打开手机,查看有没有人点赞、评论、转发,或者有谁浏览了内容,如果出现这些就说明自己的动态得到了认可,假如有自己的喜欢的人进行了这些互动,更会激起孩子社交的需求。


这种人与人的互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认同接纳,同时被大家所喜欢,这种社交酬赏会让孩子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产生更多的内容,来获得更多的人际奖励。


②猎物酬赏

所谓猎物酬赏,是指人们从产品中获得的具体资源或信息。

以信息流为例,信息流给孩子营造了一种永远刷不完的感觉,一直下滑总会出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些信息的获取满足了孩子对猎物酬赏的需求。


很多孩子一看到手机提示,都会习惯性的点开查看里面的内容,除了对信息内容的好奇,还怕错过重要的信息。其实很多大人也是如此,他们对信息提示非常敏感,而偏偏很多手机产品总会时不时的提醒你,来激发你的使用欲望。


③自我酬赏

所谓自我酬赏,是指人们从产品中体验到的操控感、成就感和终结感。

以手机游戏为例,当孩子操控某一角色时,首先就满足了操控感;然后通关升级,获得更强的技能、装备,又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而打败最终BOSS,又能带给孩子终结感。


如果仅仅是一成不变的酬赏,孩子也会有厌烦的一天,但正是前面加了“多变”两个字,给手机灌输神秘感,让孩子对它“忠心耿耿”。


就像空间动态、朋友圈、微博一样,只要打开永远都能看到新鲜事物,而且手机中一直都有新的产品被研发,带给孩子源源不断的惊喜,并且手机本身也在不断迭代更新,以满足用户不同阶段的需求,正是这种“无穷的多变”进一步提高了孩子对手机的黏性和忠诚度。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4、投入,让孩子增加投入,成为回头客的关键一步


其实前三步可以说是最后一步投入的铺垫,经历前面几个环节,孩子与手机的连接越来越深。

正如《上瘾》书中所提到的三点:

我们总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

我们总会尽力和过去的行为保持一致

我们总会避免认知失调

这三点也正是孩子为什么会增加投入的原因。


第一点,我们总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当孩子玩一款手机游戏时,因为里面投入了自己的时间精力,为了打怪升级也付出过努力,算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手机游戏在孩子心目中价值就提高了,因此孩子也更愿意在高价值的事物里增加投入。


第二点,我们总会尽力和过去的行为保持一致。就拿手机游戏充值来说,新人福利充XX送XX,孩子低成本就能获得不少东西。当后面还有充值时,孩子内心会想:之前都充值了,现在不充不划算。过去的行为影响了孩子现在的决定,并且可能会延续之前的行为。


第三点,我们总会避免认知失调。玩习惯了网游的人,你让他玩手游,他可能一时无法接受,操作和体验一点也不爽。但当周围的人都在玩时,他也会尝试着去玩,并且喜欢上手游。这种改变就是避免认知失调。


这一套上瘾模式下来,孩子从接触手机到上瘾,付出了大量的成本。想要离开,可一想到还有没回完的消息,没看的新动态,没体验的皮肤,就好比自己付出心血,亲手养大的宠物,怎么能说抛弃就抛弃呢?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02、沉迷于手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会对大脑记忆及心态情绪产生长期持续的负面影响


看完上面有关上瘾机制的描述,或许就有家长认为孩子沉迷手机除了费时间外,没有什么别的影响。但其实浪费时间只是表象,事实上沉迷手机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的,包括身体、生活、性格等方面。


1、使孩子的大脑萎缩,沟通与记忆能力下降

斯坦福心理学家阿波卓德曾对网络成瘾者进行测试,发现经常上网的人,他们的大脑前额皮质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记忆、语言、运动和情绪的大脑区域比正常人小了百分之十几。

也就是说,长时间玩手机,孩子的大脑会萎缩。大脑中一些功能会衰退,比如语言功能,你会发现爱运动的孩子一般都很有活力,并且沟通能力较强,而总是抱着手机的孩子一般都比较闷,不爱与人交流。


网络本来就是个信息纷乱的世界,长时间处在这种环境下,会导致孩子的海马体变小,而海马体主要负责的就是记忆储存。所以萎缩的不仅仅是大脑,孩子的自控和认知能力也会下降,就此陷入恶性循环,越发离不开手机。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2、一段时间不接触手机,孩子会变得焦虑,没有安全感、漫无目的


如今,手机已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看消息;睡觉前一定要刷完朋友圈,逛微博,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空闲时间打开手机,玩几局游戏。


一旦人离开手机,就会陷入极度的空虚,内心的空荡会让孩子变得焦虑,无所适从。手机已成为习惯,就好比吃饭睡觉,突然哪天让你不睡觉、不吃饭,肯定很多人都不适应,而习惯的改变也让一些孩子没有安全感。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3、学习成绩下滑,与家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天津社科院发布“青少年玩手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66.2%的学生认为使用手机会“耽误时间,影响学习”,18.5%的学生认为使用手机会导致“不爱思考和读书”,从调查结果来看,一般成绩优异的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都很短。


沉迷手机确实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而且还会让孩子变得不爱思考,学习上遇到问题习惯性的先去网上搜索答案,这样一看手机反倒成了阻碍孩子思维的罪人。


孩子在手机中展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成就感会让他们不愿正视现实中的自己。网络世界成了心灵寄托的场所,与家人沟通交流越来越少,关系不断疏远,总想着逃避现实。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03、如何消除并降低孩子对上瘾机制的沉迷及负面影响


前面和大家分析了孩子为什么会对手机上瘾,以及沉迷手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多家长意识到手机的危害,但想要控制孩子对手机的使用不是件简单的事,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降低手机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呢?


1、提高孩子玩手机的成本,让他们“望而却步”


这里讲一个小故事。起初火警报警器外面是没有玻璃挡板的,但总有人想着去按它,这无疑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不便。于是设计师就增加了人们按下按钮的成本,在外面加了一层玻璃。


这个时候如果想要摁下按钮,就需要先打破外面的那层玻璃,这层玻璃就等于给人设定了一个心理门槛。正是这不经意多出来的一个步骤,让很多人打消了捣乱的想法。


同理,家长也可以提高孩子玩手机的成本,让他们打消玩手机的念头。比如:给手机设置密码、卸载手机游戏、无线网后台禁止设备使用等,或者干脆给孩子买一个老人机,只要能正常沟通就可以。


提高手机使用成本的方法有很多,家长在做相关举措时,一定要明确目的,不然很可能会引起家庭矛盾。一旦孩子发现玩手机变得费时费力,权衡利弊后便会重新考虑。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2、家长以身作则,用户外活动、亲子游戏代替手机,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


上文中也提到,孩子之所以喜欢玩手机,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人追求享乐的本能。既然无法改变人的本能,那就找能够替代手机,带给孩子愉悦的东西。


这里比较推荐家长用户外活动,亲子游戏等代替手机游戏。因为这些行为不仅能让孩子收获欢乐,回归现实,还能促进亲子感情。


想要孩子远离手机,家长就得先放下手机。以身作则的方法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如果一位家长平时都不怎么触碰手机的话,当他命令孩子远离手机时,孩子潜意识里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3、给孩子搭建学习场景,营造学习氛围,运用社会助长作用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奥尔波特提出的社会助长作用指出: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有提高的倾向。

这边用一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老师让孩子帮忙捡起体育馆里的羽毛球,结果发现,当一群孩子做这件事时,他们的速度要比单独一个人快的多。


家长如果将孩子置身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类似像图书馆这样的地方,孩子看见周围的人在学习,便会收起自己偷懒的想法,放下对手机的执着,自然的投入学习。


另外家长也可以在家里给孩子搭建学习场景,营造学习氛围。比如在家里弄一个图书角,增加一些仪式感。这些做法都会提高孩子的心理认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04、上瘾机制的作用并非都是负面的,一样可以借鉴引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


既然上瘾机制被产品经理用来增加孩子在手机上的投入,那么家长是否可以反利用上瘾机制,让孩子对学习也上瘾呢?下面我们就制作一个简单的读书上瘾模型供各位家长参考。


还是从上瘾机制的四个阶段入手,以孩子读书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1、触发:让孩子产生读书的意识


这一环节家长可以好好利用人际型触发和内部触发,先从人际型触发开始。父母作为孩子身边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带头读书将起到榜样作用,孩子也会试着拿起书本来读。


当然也可以给孩子报兴趣班,毕竟父母的力量有限,身处浓厚的读书氛围,加上同龄人更容易互相影响,孩子也会产生我要读书的意识。


前面提到内部触发和孩子情绪有关,因此家长可以从孩子的情绪入手,这需要家长对孩子多加训练,最好从小开始。当孩子无所事事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看绘本,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既有趣,又轻松,给孩子带来的是愉悦的感觉。


如果读书像看电影一样精彩,给人带来的是期待、快乐的情绪,相信不会有孩子会拒绝。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2、行动:给孩子制造读书的动机,并降低他们读书的成本


家长可以将获得认同感作为孩子读书的动机,平时可以多鼓励孩子拾起书本,当孩子完成阶段性的读书里程时,给予他们肯定和夸赞。家长的认同不仅可以激起孩子的胜负欲,还能增强他们读书的信心。


孩子不爱读书也可能是他们能力还不够,那么家长就主动降低孩子读书的成本。比如给孩子划定明确的读书时间;家中常备纸质书籍,有条件的定期更新;家长分享或读书给孩子听,也可以给孩子使用听书。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3、多变的酬赏:提高孩子对书的黏性,让读书变得可持续


小红花很多人小时候都获得过,这是老师对学生在校表现的肯定,是荣誉的象征,也能引来很多小朋友羡慕不已的眼神,其实小红花就是一种酬赏。


家长可以利用小红花效应,当孩子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就可以奖励一颗星星。除了心理上的奖赏,家长也可以辅以物质上的奖励,吃一顿大餐或者小礼物等。


平时家里来客人时,也可以让孩子表现一下,展现读书的积累,亲戚们的认同和喜爱也会让孩子从社交酬赏中获得更多动力。另外家长也不要局限孩子所看书的类型,当然大前提还是有益的书籍,没有局限会让孩子收获更多信息,带来猎物酬赏的满足感。


读书带来的多重酬赏,提高的不仅是孩子的忠诚度,还有让读书这件事具备了可持续性,并且是良性的。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4、投入:让读书发展成吃饭、睡觉一样的习惯


前面几步都是铺垫,只有让孩子加大在读书上的投入,才能将读书转变为习惯。家长需要树立读书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可以通过增加仪式感提升读书的地位。


比如让孩子参与到选书、购书、包书等环节中,并且每读完一本书都需要写读后感。不定期的开展家庭读书会,或参加线下读书会,与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


孩子参与到读书的整个环节,里面付出过自己的劳动;之前读过的书还没全部读完;周围的人都在读书,自己不这么做有些另类。出现以上情况都有可能让孩子加大投入,只有对读书投入多了,才割舍不下,才能上瘾,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当家长利用上瘾机制,成为学习“产品经理”时,会发现让孩子爱上学习是件简单而又有趣的事。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上瘾机制,三个方法引导孩子归正途


结语:

上瘾机制”就像一把双刃剑,就看如何利用它。它能让孩子对手机上瘾,放弃生活和学习。如果家长触类旁通,上瘾机制也能借鉴引入孩子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摆脱手机的束缚,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

源自:笑笑妈妈说